现在做公众号运营的,谁没见过那些 “离谱” 的阅读量?一个粉丝刚过千的号,篇篇 10 万 +;或者内容质量堪忧,阅读量却高得吓人。这时候你肯定会怀疑 —— 这数据到底是真的还是刷的?作为摸爬滚打多年的运营,我今天就来给大家扒一扒公众号阅读量真假的判断方法,再分享一个亲测好用的第五 AI 验证技巧,全是干货,赶紧记好!
🕵️♂️ 从基础数据维度识破猫腻
首先得看的就是阅读量和其他数据的匹配度。正常的公众号,阅读量、在看数、点赞数、留言数之间是有个大概比例的。比如说,一篇 10 万 + 的爆文,在看数可能几百到几千,点赞数差不多,留言也得有几十上百条吧?可如果一篇号称 5 万阅读的文章,在看只有十几个,点赞个位数,留言更是一条没有,这就很不对劲了。
还有一个点是增长曲线。真实的阅读量增长是有波动的,可能早上发出来慢慢涨,中午或者晚上有个小高峰,然后逐渐放缓。但刷出来的阅读量呢?往往是短时间内突然飙升,比如半小时内从 0 涨到几万,之后就几乎不动了,或者增长曲线特别平滑,像一条直线,这明显不符合自然传播的规律。
另外,看看文章的分享数据。现在公众号后台能看到 “分享到朋友圈”“分享给朋友” 的次数。如果阅读量很高,但分享次数少得可怜,说明这篇文章没什么传播力,很可能是刷出来的。毕竟,真正受欢迎的内容,大家才愿意转发给身边人看。
📊 内容质量与阅读量是否成正比?
这一点太关键了!内容是王道,这句话永远不过时。如果一篇文章标题党,内容空洞,逻辑混乱,错别字还一堆,却有几万甚至十几万的阅读量,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
真实的高阅读量文章,要么是观点独到,能引发读者共鸣;要么是信息量大,能给读者带来价值;要么是故事感人,能触动读者情绪。反过来想,那些没啥营养的文章,就算靠刷量堆出高阅读,也留不住读者,更不可能形成有效转化。
还有,看看文章的评论区互动。真实的留言都是读者发自内心的想法,可能有赞同,有反对,有提问,甚至有吐槽。但如果评论区全是些 “好文章”“支持作者” 之类的套话,而且留言者的头像、昵称看起来都很像 “僵尸号”,那十有八九是刷的。
📈 借助第三方工具辅助验证
现在有不少第三方平台可以监测公众号数据,虽然不能 100% 准确,但能作为重要参考。比如新榜、清博指数这些,它们会给公众号打分,评估其影响力。如果一个号在这些平台上的评分很低,但阅读量却异常高,就得打个问号了。
另外,还有一些工具可以分析公众号的历史数据。比如看看这个号过去的文章阅读量是不是忽高忽低,没有规律。正常运营的号,阅读量可能有波动,但不会差得太离谱。如果突然某几篇文章阅读量暴涨,之后又跌回谷底,很可能是那段时间刷了量。
不过要注意,第三方工具的数据也不是绝对的,只能作为辅助判断的依据,不能完全依赖。
💻 第五 AI 验证方法,高效又精准
前面说的都是人工判断的方法,虽然有效,但比较费时。这里重点推荐第五 AI 的验证功能,亲测用起来特别方便,准确率也高。
首先,打开第五 AI 的官网(
diwuai.com),注册登录后,找到 “公众号数据验证” 板块。然后输入你要查询的公众号名称或者 ID,选择要验证的文章,点击 “开始验证” 就可以了。
第五 AI 的验证原理是通过分析文章的传播轨迹、用户行为特征等多维度数据,和它数据库里的真实样本进行比对,从而判断阅读量的真实性。大概几分钟后,就会生成一份详细的报告,里面会明确告诉你这篇文章的阅读量是否存在异常,异常比例大概多少,还会给出具体的分析依据。
我之前帮一个朋友检查他合作的公众号,对方报的是 5 万阅读,结果用第五 AI 一查,验证报告显示实际真实阅读可能只有 1 万左右,异常比例高达 80%,帮他避免了一笔冤枉的投放费用。所以说,这个工具对于需要和公众号合作的企业或者个人来说,简直是 “避坑神器”。
🚫 刷量的危害,你必须知道
可能有人会说,刷点阅读量没关系,能撑撑场面。但实际上,刷量的危害可大了。首先,对于公众号运营者来说,刷量会让你无法准确判断内容的真实效果,误导你的运营策略。其次,一旦被微信官方发现,会受到处罚,比如限制功能、降低权重,严重的甚至会被封号。
对于广告主来说,投放刷量的公众号,钱花了却达不到预期效果,纯属浪费。而且,现在很多品牌方都开始重视数据真实性,一旦发现合作的公众号有刷量行为,很可能会终止合作,甚至追究责任。
所以说,不管是运营者还是广告主,都应该坚决抵制刷量行为,维护一个健康的公众号生态。
💡 总结一下判断要点
最后,给大家总结几个判断公众号阅读量真假的关键要点:一是看数据匹配度,阅读量和在看、点赞、留言是否协调;二是看内容质量,烂内容配高阅读,大概率有问题;三是看增长曲线和历史数据,是否符合自然规律;四是借助第三方工具,比如第五 AI,高效又精准。
记住,真实的数据才是有价值的,刷出来的繁荣终究是泡沫。希望今天分享的这些方法,能帮大家在公众号运营或者合作中少走弯路,避开那些 “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