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公众号10w+文章的共同点:不是追热点,而是“制造议题”
刷到那些动不动就 10w + 的公众号文章,你是不是也以为他们全靠追热点?我跟不少做公众号的老炮聊过,发现真不是这么回事。那些能持续出爆款的号,真正厉害的本事是 “制造议题”—— 不是等着热点找上门,而是自己搭个台子让大家吵起来。

🔥 追热点是蹭流量,制造议题是造流量池

追热点的逻辑很简单,就像在集市上抢摊位。哪个角落人多就往哪挤,可热点这东西就像夏天的冰棍,化得比谁都快。前阵子某明星官宣恋情,我见过二十多个号同时发通稿,内容换汤不换药,最后能跑出来的也就一两个。剩下的?不过是在热点的残羹冷炙里抢口吃的。
制造议题完全是另一套玩法。去年有个母婴号写《3 岁孩子该不该学编程?我宁愿他现在多玩泥巴》,你说这算什么热点?可文章发出来,程序员爸妈和佛系家长吵翻了天,早教机构还下场反驳,硬是把个小众话题吵成了全网讨论。这篇文章没蹭任何新闻,却靠自己造的 “战场”,稳稳拿了 10w+。
关键差别在哪?追热点是借别人的场子唱戏,观众散了就没了。制造议题是自己盖剧场,还得设计剧本让观众上台演。那些能反复被转发的文章,本质上都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 “发言道具”—— 看完之后不只是觉得 “说得对”,而是忍不住想转发到群里跟人抬杠。

🕵️ 制造议题的核心:挖用户没说出口的 “潜台词”

我翻了三百多篇 10w + 爆款,发现它们都有个共同点:能把读者心里 “模模糊糊的感觉” 变成 “非吵不可的问题”。就像有人总觉得上班累,但没人说清楚累在哪。直到有篇文章说《我不是讨厌加班,是讨厌加班时老板在旁边拍抖音》,瞬间就炸了 —— 原来大家不是反对加班,是反对被冒犯。
这种能力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就是要学会当 “用户翻译官”。有个情感号博主告诉我,她每次写文前都要翻 500 条读者留言,不是看大家说了什么,是看大家没说什么。比如很多人说 “跟对象吵架很心累”,她就追问:是累在吵架本身,还是累在每次吵架都翻旧账?最后写出《真正伤感情的不是吵架,是你总拿三年前的事骂我》,直接戳中了那些 “想吵架又怕翻旧账” 的人的痛点。
还有个科技号更绝。大家都在说 “短视频让人变笨”,他偏不这么写。他去翻了几百条评论,发现很多人真正的困扰是 “明明想查资料,刷着短视频就忘了初衷”。于是他写《我不是怕短视频毁了我,是怕自己变成 “点视频的机器”》,硬是把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变成了关于 “自控力” 的大讨论。

🎯 三个步骤,把小话题吵成大事件

第一步,得找个 “有缝的鸡蛋”。也就是那些大家有分歧,但没人敢挑明的话题。教育号常用这招,比如 “该不该让孩子跟成绩差的同学玩”—— 家长群里私下聊疯了,可没人敢公开说,这时候你写出来,就等于给了大家一个 “光明正大吵架” 的理由。
第二步,给议题装个 “钩子”。别把话说满,要留个缺口让人补。职场号写《我劝你别当 “职场老好人”》,但结尾偏说 “可我同事小王当老好人,却升得最快”。这就有意思了,有人骂老好人活该受气,有人说小王是情商高,评论区直接吵成了菜市场,转发量自然就上去了。
第三步,给读者 “递话筒”。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这场讨论的参与者,不是旁观者。有个美食号写《豆腐脑该甜还是咸》,没直接站队,而是让南北读者在评论区晒自己家的做法,最后还把精彩评论整理成了第二篇文章。就这么折腾两回,硬生生把地域美食之争变成了 “晒家常菜大赛”,两篇文章都破了 10w+。

📈 制造议题的复利:让文章 “自己长腿跑”

追热点的文章,生命周期往往超不过 48 小时。但制造出来的议题,能在互联网上跑好几个月。我关注的一个职场号,去年写的《35 岁被裁员后,我发现自己连外卖都不会点》,到现在还有人在转发。因为 “中年危机” 这个议题永远有新的解读角度 —— 有人说要存钱,有人说要学技能,每次有新事件出来,这篇文章就被重新翻出来讨论。
更厉害的是,议题能帮公众号攒 “隐形资产”。读者可能忘了具体文章内容,但会记住 “那个总聊职场真相的号”“那个敢说婚姻里真话的号”。就像有个母婴号,靠 “科学育儿不是照书养” 这个议题火了之后,哪怕发篇晒娃日常,都有上万转发 —— 大家信的不是某篇文章,是这个号制造议题的 “公信力”。
还有个意外发现,制造议题的号更容易接到优质广告。有个科技号靠 “智能手表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这个议题出圈后,好几个品牌主动找上门,不是让写软文,是想让他们 “客观测评”—— 品牌也知道,在一场真实的讨论里露脸,比硬广有效多了。

⚠️ 避开这三个坑,别把议题做成自嗨

最容易踩的坑是 “议题太大,读者摸不着边”。有个号写《人类未来会被 AI 取代吗》,看着挺有讨论度,结果转发量惨不忍睹。读者不是不想聊,是不知道怎么聊 —— 跟自己的生活离太远了。后来他们改写《我的外卖小哥开始用 AI 规划路线了,这对我有什么影响》,一下子就火了,因为读者能从 “外卖” 这个小事里找到代入感。
第二个坑是 “立场太硬,不给讨论空间”。有个情感号写《异地恋绝对走不长久》,把话说死了。结果评论区全是 “我跟对象异地 5 年结婚了” 的反驳,最后变成了读者集体 “打脸” 作者,反而伤了号的口碑。真正聪明的做法是 “提出问题,不强行给答案”,就像那句老话,把马带到河边,喝不喝让马自己选。
第三个坑是 “只看热闹,不埋钩子”。有些号制造议题只图一时热闹,没考虑后续。其实每次讨论完,都该从评论区挖新素材。比如聊完 “职场老好人”,发现很多人提到 “同事甩锅更讨厌”,那就可以接着写《比起老好人,职场里的 “甩锅精” 更该被吐槽》,形成 “议题链条”,让读者觉得 “这个号总能说到我心坎里”。
现在做公众号,早就不是 “追热点就能躺赢” 的时代了。那些能稳定出 10w + 的号,都是懂得 “制造议题” 的高手 —— 他们像个精明的店主,不追着集市跑,而是在街角开家店,用独特的招牌吸引客人,还让客人来了就不想走,来了还想带朋友来。
你下次刷到爆款文章,不妨仔细看看:它是不是也悄悄给你递了个 “话筒”,让你忍不住想说话?
【该文章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作者头像

AI Insight

专栏作者

专注于AI技术前沿动态,为您带来最新的AIGC资讯和深度分析。

81 篇文章 1022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