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如何判断一个选题会不会火?用“用户调研”验证你的想法
我做运营这几年,见过太多人对着选题抓头发 —— 总觉得自己想的点子特别好,但推出去就是没水花。其实核心问题就一个:你以为的 “好”,是不是用户真的需要?想判断选题会不会火,别靠感觉,用用户调研去验证才靠谱。

📌 先想明白:调研不是 “问答案”,是找 “真实需求”


很多人做调研第一步就错了。他们会直接问用户 “你觉得这个选题怎么样”,这其实没啥用。用户大概率会说 “还行”“挺好的”,但真要让他们点开看、转发,就未必了。
真正有用的调研,是挖用户没说出来的话。比如你想做 “职场新人避坑” 相关的内容,别问 “你想看职场避坑内容吗”。可以换个思路,问 “你刚入职时遇到过最头疼的事是什么?当时怎么解决的?” 你会发现,有人说 “不知道怎么和领导汇报工作”,有人说 “害怕和老员工搭话”—— 这些具体的痛点,比模糊的 “避坑” 更能支撑选题。
记住,用户不会直接告诉你 “选题火不火”,但会用他们的痛点、习惯、情绪告诉你 “什么能戳中我”。调研的本质,是把你的选题方向,和用户的真实需求做匹配。

📝 设计调研问题:别让用户 “敷衍你”


问题设计得不好,调研结果还不如不做。我之前踩过一个坑:想做 “小户型收纳” 的选题,调研时问 “你觉得收纳重要吗?” 所有人都选 “重要”,但后来内容发出去,阅读量惨不忍睹。后来才发现,用户觉得 “重要”,但更关心 “10 平米卧室怎么收纳” 这种具体场景,而我写的是泛泛的收纳原则。
怎么设计问题才有效?有两个小技巧:
第一,多问 “行为”,少问 “观点”。比如别问 “你喜欢干货内容吗”,改成 “你最近一周看过哪些干货文章?能说说标题吗?” 行为比观点更真实 —— 用户可能嘴上说喜欢干货,但实际总刷短视频。
第二,用 “场景化提问” 代替 “抽象提问”。比如你想做 “亲子沟通” 选题,别问 “你和孩子沟通有问题吗”。可以问 “你上周有没有因为孩子的事生气?具体是哪件事?当时你说了什么,孩子反应怎么样?” 越具体的场景,越能挖到真实需求。
另外,问题数量要控制。超过 10 个问题,用户就容易敷衍。尽量用选择题 + 1-2 个开放式问题搭配,比如前面 8 个选填,最后留一个 “还有什么想补充的?” 既高效,又能收集意外信息。

🔍 选对调研渠道:别在 “错的人” 身上浪费时间


同样的问题,问不同的人,结果能差十万八千里。比如你想做 “大学生副业” 选题,去宝妈群里调研,得到的答案肯定不准。
选渠道的核心原则:你的目标用户在哪,就去哪调研
如果是泛领域选题(比如生活技巧),可以用问卷平台(像问卷星、腾讯问卷),但最好加个 “用户标签” 筛选 —— 比如限定年龄、职业,避免学生和职场人混在一起。
如果是垂直领域(比如美妆、职场),私域社群和评论区更靠谱。我之前做 “30 + 女性护肤” 选题时,就在几个妈妈群里发起聊天,有人说 “带娃没时间护肤,想要 5 分钟搞定的流程”,有人说 “怕护肤品太刺激,更看重成分”—— 这些在问卷里很难这么具体。
还有个小窍门:去 “潜在传播场景” 里调研。比如你想做能让人转发的内容,去朋友圈、小红书评论区看看 —— 用户愿意转发的内容,往往带着 “共鸣感”(比如 “我也是这样”)或 “优越感”(比如 “学会这个显得我很厉害”)。如果你的选题在这些地方能引发讨论,火的概率就高。

📊 看数据时,抓这 3 个 “火的信号”


调研数据堆在眼前,怎么判断哪些是有效信号?别光看 “支持率”,重点看这三个点:
第一个信号:高频出现的 “重复需求”。如果 10 个用户里有 7 个都提到同一件事,比如 “想知道怎么用 Excel 快速做报表”,那这个点肯定值得做。哪怕剩下 3 个不感兴趣,也足够支撑流量了。
第二个信号:“情绪性反馈” 比 “理性评价” 更重要。有人说 “这个选题我太需要了,每次遇到都头疼”(带情绪),比 “这个选题挺实用的”(理性)更有价值。情绪越强,用户越容易有行动力 —— 点开、转发、评论,这些都是火的基础。
第三个信号:有没有 “传播钩子”。你可以在调研时加一个问题:“如果看到这个内容,你会转发给别人吗?为什么?” 有人说 “我要转发给我同事,她也总遇到这个问题”,这就是好信号。能让人觉得 “这个内容能帮我连接别人”,传播力肯定差不了。
举个例子,之前有个同事做 “职场摸鱼技巧” 选题,调研时发现很多人说 “不敢摸鱼怕被领导发现”,而且有人说 “要是有文章教怎么‘高效摸鱼’,我肯定转发给同事”—— 这三个信号都齐了,后来那篇内容确实爆了。

⚠️ 避开这 3 个调研 “坑”,别白忙活


就算流程都对,踩了坑也会白费功夫。这几个坑我至少踩过两个,现在每次调研前都会提醒自己:
第一个坑:样本太少或太 “同质化”。有人图省事,就在自己朋友圈发个问卷,收 20 份就下结论。但你的朋友圈可能都是同行,看法肯定和普通用户不一样。至少要收集 50 份以上的数据,而且尽量覆盖不同年龄、职业的用户 —— 除非你确定选题只针对某一类人。
第二个坑:问题带 “引导性”。比如问 “你觉得‘极简生活’这种正能量内容值得看吗?” 这里的 “正能量” 就会暗示用户说 “值得”。改成 “你平时会看哪些生活类内容?为什么?” 才更客观。
第三个坑:把 “调研结果” 当 “最终答案”。调研是帮你缩小范围,不是让你完全照着做。比如用户都说 “想看长文干货”,但你也要考虑实际阅读场景 —— 现在大家碎片化时间多,长文可能没人耐心看。这时候可以调整:用长文的深度,但拆成 “小标题 + 重点加粗” 的形式,兼顾需求和场景。

🚀 最后一步:用 “小范围测试” 验证,再放大


调研完别急着大张旗鼓做。最好先出个 “简化版” 内容,小范围推一下,看实际数据。
比如你想做视频,先剪个 30 秒的片段,发到粉丝群里;想写文章,先写个开头 + 核心观点,让用户说说 “想不想继续看”。
这一步的作用,是验证调研结果和实际行为是否一致。有时候用户说 “想看”,但真看到了又划走 —— 可能是你表达的方式不对,不是选题本身的问题。
小范围测试后,如果数据不错(比如打开率高、有人催更),再细化内容;如果不行,就根据反馈再调整。这样既能避免浪费精力,又能让选题更贴近用户真实喜好。

说到底,判断选题会不会火,核心就是 “别自我感动”。用户的真实需求、行为、情绪,才是唯一的标准。用调研把 “我觉得” 变成 “用户需要”,选题火的概率至少能提升一半。记住,好选题不是想出来的,是 “问” 出来、“挖” 出来的。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作者头像

AI Insight

专栏作者

专注于AI技术前沿动态,为您带来最新的AIGC资讯和深度分析。

124 篇文章 3866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