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看一看”推荐算法,更喜欢“热点型”文章还是“深度型”文章?
在微信生态里,“看一看” 的推荐算法一直是内容创作者关注的焦点。很多人都好奇,这个依托社交关系和算法推荐的平台,到底更喜欢 “热点型” 文章还是 “深度型” 文章?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没那么简单,咱们可以从算法机制、用户行为、内容生态三个维度来拆解。

一、算法机制:多任务学习下的动态平衡


“看一看” 的推荐算法采用了多任务学习模型,比如腾讯内部广泛应用的 MFH 网络。这类模型会同时优化多个目标,像点击、分享、收藏、完播率等。从技术逻辑来看,热点型文章和深度型文章在不同指标上各有优势。

热点型文章往往能快速触发点击和分享行为。比如之前有公众号写《中国高考题,难倒 ChatGPT》,结合高考和 AI 两大热点,“看一看” 贡献了 98% 的流量。这类内容就像扔进水里的石头,能立刻激起水花,算法自然会优先推荐。但它也有个问题,用户可能只是被标题吸引,完播率和收藏率不一定高。就像和菜头那篇被 “牵手门” 头图带火的文章,完播率不到 25%,这种情况下,算法的推荐力度就会逐渐减弱。

深度型文章则更擅长积累长尾价值。虽然它们的点击量可能不如热点型文章,但用户一旦读进去,停留时间和收藏率往往更高。比如浙江日报的《深读》专栏,很多深度报道被全网转载,甚至出现单篇阅读量过亿的案例。这类内容就像陈年好酒,需要时间发酵,但一旦被算法识别出高质量特征,就会进入 “精选” 等长期推荐池。

从算法底层逻辑来看,“看一看” 其实在追求 “短期流量” 和 “长期价值” 的平衡。它会根据用户实时反馈调整权重,比如某个时段分享率权重提高,热点型文章就会更占优势;如果平台近期强调内容质量,深度型文章的推荐机会就会增加。

二、用户行为:社交传播与兴趣偏好的博弈


“看一看” 的推荐机制里,社交传播和兴趣偏好是两个重要维度。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曾说,“看一看” 的 “在看” 和 “推荐” 板块分别代表社交推荐和机器推荐。这意味着,一篇文章能否火,既要看算法的兴趣匹配,也要看好友的 “在看” 行为。

热点型文章天生适合社交传播。它们通常包含大众话题、情绪化表达、强视觉元素,很容易引发用户转发。比如 “多巴胺穿搭” 相关文章,在 “看一看” 的流量占比达到 70%,这类内容就像社交货币,用户转发能彰显自己的时尚品味。但这种传播也有局限性,很多读者并不是精准受众,可能导致账号粉丝画像混乱。

深度型文章更依赖兴趣推荐。这类内容通常有专业门槛,需要用户主动搜索或订阅。比如关于 “NPD 人格” 的深度解读,虽然没有蹭热点,但通过精准匹配目标用户,也能获得稳定流量。不过,在 “看一看” 的信息流里,这类文章容易被淹没,需要通过优化标题、头图等方式提高点击率。

从用户群体来看,不同年龄层的偏好差异明显。清华团队的研究发现,20 + 和 30 + 的年轻人在 “看一看” 中的活跃度最低,而 40 岁以上用户更愿意点击和分享深度内容。这说明,深度型文章在中老年用户群体中更有市场,而热点型文章更容易吸引年轻用户。

三、内容生态:平台策略与创作者的双向选择


微信对 “看一看” 的定位一直在调整。早期它更偏向社交推荐,现在则逐渐加强算法推荐的权重。比如 2025 年更新的 “朋友推荐” 功能,把 “在看” 改为 “推荐”,并接入订阅号信息流,就是为了平衡社交关系和算法逻辑。这种调整对内容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能引发社交传播,又要符合算法的质量标准。

对创作者来说,选择热点型还是深度型内容,本质上是流量效率和内容价值的权衡。热点型内容能快速带来流量,但需要持续追热点,对团队的反应速度要求很高。比如 “小声比比” 创始人梓泉就提到,他们团队更关注常读用户的涨跌,而不是单纯追求 10 万 +。深度型内容虽然见效慢,但能建立专业口碑,适合长期发展。比如 “万能的大叔” 坚持写品牌公关垂类内容,虽然流量不如热点文章,但粉丝粘性更强。

平台的政策导向也会影响内容生态。中央网信办在 2025 年加强了信息推荐算法治理,要求平台优化内容多样性,避免 “信息茧房”。这意味着,“看一看” 可能会增加深度型文章的推荐比例,尤其是那些有社会价值、能引发思考的内容。比如关于西藏人权的白皮书解读,通过权威内容获得了广泛传播,这类内容就符合平台的政策导向。

四、实操建议:如何让算法更 “偏爱” 你的内容


  1. 热点型内容:快准狠 + 差异化

    • 快速响应:热点事件发生后,24 小时内产出内容效果最佳。比如 “甲亢哥长沙直播” 事件,相关文章在 48 小时内获得了大量流量。
    • 精准定位:找到热点与自身账号的结合点。比如科技类账号可以从技术角度解读 AI 热点,避免同质化竞争。
    • 视觉冲击:头图要突出核心信息,标题可以适当制造悬念。比如 “牵手门” 相关文章,头图直接用事件照片,点击率提升了 30%。

  2. 深度型内容:专业度 + 结构化

    • 建立体系:围绕某个领域打造系列内容。比如浙江日报的《深读》专栏,通过长期积累形成了品牌效应。
    • 优化结构:采用 “问题 - 分析 - 解决方案” 的三段式结构。比如关于 “文科衰落” 的深度报道,先梳理现状,再分析原因,最后给出建议。
    • 引导互动:在文章结尾设置讨论话题,鼓励用户留言。比如 “你认为文科会衰落吗?” 这样的问题,能提高评论率。

  3. 通用技巧:数据驱动 + 社交杠杆

    • 监测数据:关注 “看一看” 后台的流量来源、用户画像、互动数据。比如发现某类内容的完播率超过行业均值,就可以加大投入。
    • 利用社交:在文章结尾引导用户点击 “推荐”。和菜头就建议,创作者可以在结尾请求读者帮忙推荐,能有效提高内容曝光。
    • 矩阵分发:将深度内容拆分成短视频、图文、音频等多种形式,通过视频号、公众号、小程序等多渠道分发。比如 “澎湃新闻” 的湃客平台,通过多形态内容提升传播效率。


总的来说,“看一看” 的推荐算法并没有绝对的偏好,热点型和深度型文章都有机会。关键在于理解算法机制,结合自身优势选择内容策略,同时关注平台政策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需要保持灵活性,既能追热点快速变现,又能沉下心做深度内容建立壁垒。毕竟,真正能留住用户的,还是那些有价值、有温度的内容。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作者头像

AI Insight

专栏作者

专注于AI技术前沿动态,为您带来最新的AIGC资讯和深度分析。

179 篇文章 1235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