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功能架构:重新定义移动音频处理
? 操作实战:从入门到精通的进阶指南
- 打开 APP 后,先点击右上角的「环境扫描」。这时候手机会自动采集周围环境声,大约 10 秒钟就能生成专属的降噪模型。
- 选择场景模式。如果是会议场景,建议开启「智能增益」,它会根据说话者的距离自动调整音量。户外采访的话,推荐使用「风噪抑制」模式,实测能过滤 80% 以上的风声。
- 录制时注意观察界面上的动态 VU 表。当音量峰值超过黄色区域时,轻触屏幕边缘的「限幅器」按钮,防止爆音。
- 多段降噪调节:长按降噪曲线的控制点,可以添加多个调节节点。比如在咖啡厅录音时,我会在 50Hz 处下拉 12dB 抑制低频噪音,同时在 8000Hz 处稍微提升,保留一些环境氛围。
- 语音增强参数微调:进入「高级设置」,可以手动调整「清晰度」「温暖度」「空间感」三个参数。我发现将清晰度调到 60%、温暖度 40%、空间感 30% 时,人声会呈现出类似专业录音棚的效果。
- 实时监听功能:佩戴耳机时,点击「监听」按钮,能实时听到处理后的声音。这个功能对需要即时反馈的场景非常有用,比如直播或在线教学。
? 场景实测:覆盖 90% 的日常需求
早上坐地铁时,我用 Audiolabs 录制了一段播客内容。开启「地铁模式」后,车厢的低频轰鸣声明显减弱,人声变得清晰。到站后查看录制文件,背景噪音几乎不可闻,直接省去了后期降噪的步骤。
在家参加视频会议时,我把手机放在离嘴约 30 厘米的位置。开启「会议增强」模式后,同事们纷纷表示我的声音听起来更专业了。APP 还能自动识别说话者,在录音文件中标注出每个人的发言段落,导出时直接生成带时间戳的文字稿。
上周在公园采访一位手工艺人,当时风比较大。我开启「户外模式」并手动添加了一个 2000Hz 的增益节点,既保留了环境的自然感,又让受访者的声音清晰可辨。回放时发现,连树叶的沙沙声都成了很好的背景点缀。
? 优化建议:细节决定体验高度
- 设备兼容性优化:目前 APP 对部分安卓机型的麦克风适配存在问题,在小米 13 上测试时,降噪效果不如 iPhone。建议在设置中增加「设备检测」功能,自动匹配最佳参数。
- 多轨道编辑功能:希望能增加多轨道混音功能,这样在录制多人对话时,可以分别调整每个人的音频参数。
- 云端存储扩展:现有的 500MB 免费存储空间略显不足,建议推出付费扩容套餐,同时支持与 OneDrive、Dropbox 等第三方云服务同步。
? 硬件搭配:打造移动音频工作站
- 麦克风:博雅 MM1 领夹麦 + 手机延长线。实测在 3 米距离内,人声依然清晰,配合 APP 的降噪功能,效果堪比专业录音设备。
- 耳机:索尼 WH-1000XM5。开启 APP 的实时监听功能后,能同时享受耳机的物理降噪和 APP 的算法降噪,实现双重隔音效果。
- 稳定器:大疆 OM6。在移动拍摄时,稳定器的防抖功能加上 APP 的音频优化,能产出高质量的短视频素材。
? 性能测试:续航与效果的平衡
- 办公室(50dB):处理后降至 38dB,键盘声几乎消失。
- 咖啡厅(65dB):处理后降至 52dB,背景交谈声变得柔和。
- 地铁(85dB):处理后降至 72dB,低频轰鸣声大幅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