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被圈里朋友疯狂安利 DaVinciAI Toolkit,说这玩意儿能把影视后期流程砍半。我琢磨着免费试用总得试试水,结果找入口找了半天 —— 官网首页滚动 banner 里藏着个 "15 天全功能体验" 按钮,点进去填个邮箱就能领,连手机号都不用绑,这点比很多动辄要实名的工具强太多。
最让我惊艳的是 AI 自动粗剪功能。我扔了一段 2 小时的访谈素材进去,选了 "纪录片风格" 模板,系统 10 分钟就剪出了 3 分钟的精华版。对比我自己以前的粗剪,它居然把受访者重复的废话全删掉了,还保留了所有金句。更绝的是转场,以前我总纠结用叠化还是淡入,AI 根据前后镜头的运动轨迹推荐了 "动态模糊转场",看起来比我手动调的自然多了。
作为调色苦手,我对 AI 调色本来没抱期待。结果用 "一键匹配电影色调" 功能时,整个人傻了 —— 导入一段阴天拍的素材,选了《奥本海默》的预设,系统不仅把暗部压得恰到好处,连肤色都保住了,没有像某些工具那样调成死灰。更牛的是 "区域智能调色",框选天空区域,AI 自动识别云层边缘,调曝光的时候不会把地面景物带偏,这要是手动蒙版,我至少得画 20 分钟。
以前处理现场录音,降噪和人声分离得用 Audition 来回导。现在在 DaVinciAI 里直接点 "AI 音频优化",背景里的空调声、电流声瞬间消失,人声清晰度比用 Izotope 还高 30%。最绝的是自动混音,我把访谈、背景音乐、音效扔进去,系统自动压低声效在对话时的音量,完全不用手动画音量线,这对多轨音频简直是救星。
拿我上周接的一个广告片举例,以前流程是这样的:
- 素材整理 + 粗剪:6 小时
- 精剪 + 转场:4 小时
- 调色:5 小时
- 音频处理:3 小时
总共 18 小时,差不多两天半。
- AI 分类 + 自动粗剪:1.5 小时
- 精剪(AI 推荐转场):2 小时
- 一键调色 + 微调:1.5 小时
- AI 降噪 + 自动混音:1 小时
总耗时 6 小时,当天就能给客户返第一版。
虽然吹了这么多,但试用版的限制得拎出来讲讲。导出分辨率最高 1080P,4K 得升级付费版;每天最多处理 5 个项目,多了会提示 "试用额度耗尽";AI 生成的特效模板只有 10 个,高级模板都锁着。
如果你也打算试试,听我一句劝:第一天先导个旧项目进去。用 AI 重新处理一遍你熟悉的素材,对比新旧流程的差异,很快就能摸透哪些功能适合你。我就是把上个月的短片导进去,发现 AI 在处理多机位同步时,比我手动对时码快 10 倍,这才敢在新项目里放手用。
试到第 10 天的时候,我已经在考虑续费了。单个账号月费 299 元,对比我以前请助理的成本,这钱花得太值。尤其适合中小工作室,一人多岗的情况下,AI 能扛下 60% 的机械劳动,让人专注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