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川机器人产业 2025 政策解析:具身智能如何驱动工业升级?
? 政策背景:四川机器人产业的战略布局
- 技术攻关支持:对算力芯片、机器人关节模组等关键领域给予最高 2000 万元项目支持,鼓励企业通过 “揭榜挂帅” 攻克 “卡脖子” 技术。
- 产业生态构建:设立超 70 亿元产业基金,重点支持人形机器人、仿生机器人等未来产品研发,推动成都、绵阳等地建设机器人产业园。
- 应用场景开放:每年面向社会开放 20 个以上应用场景,涵盖工业制造、医疗、农业等领域,通过 “机器人 +” 行动加速技术落地。
? 具身智能:工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 自主决策能力:绵阳天链机器人的 “Tina” 人形机器人集成多模态大模型,可实时交互、多语种识别,在智慧安防、展厅导览等场景中替代传统人工。
- 柔性生产能力:成都华龙迅达的具身智能生产线融合 AI 算法与工业机器人,实现毫米级精密装配和柔性产线自主适配,生产效率提升 30% 以上。
- 人机协作能力:四川具身科技的 “天行者一号” 通过自研运动控制算法,可在复杂工业环境中辅助人类完成搬运、装配等任务,降低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
? 产业链协同:从零部件到整机的全链条突破
- 核心零部件:天链机器人的谐波减速器国内市场占有率前三,富临精工的电驱动关节实现量产供应,兆威机电的空心杯电机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 整机制造:成都、绵阳聚集了具身科技、天链机器人等企业,产品覆盖人形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部分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应用场景:绵阳已发布 6 批次 50 余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乐聚 “夸父 MY” 人形机器人用于交通劝导,兵装 58 所 “D11” 机器人进入工厂生产线。
尽管四川在产业链建设上取得进展,但仍面临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数据资源不足等问题。为此,四川计划建设西部地区首个高能级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工厂,并推动开源社区发展,降低数据采集成本,提升算法迭代效率。
? 区域协同与生态构建
- 与深圳联动:借鉴深圳在 AI 视觉、灵巧手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四川企业与奥比中光、华龙迅达等开展合作,共同开发工业级具身智能解决方案。
- 与青岛对标:学习青岛 “一场三区” 训练场建设经验,四川拟在成都、绵阳布局工业、康复等场景的具身智能训练场,推动数据采集和算法优化。
- 人才引育:通过 “天府峨眉计划” 等政策,对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 500 万元支持,并与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专业人才。
- 金融支持: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展期、无还本续贷等金融服务。
? 未来展望: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
- 技术攻坚:聚焦多模态感知、自主决策等核心技术,突破运动控制、高功率密度电机等瓶颈,提升机器人智能化水平。
- 场景拓展:在 3C、汽车等制造业领域打造示范产线,同时向医疗、农业等领域延伸,形成 “工业 + 民生” 双轮驱动格局。
- 生态完善: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推动数据共享与开源社区建设,构建 “技术 — 数据 — 硬件” 三位一体的竞争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