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谁不用 AI 写点东西啊?可好多人高高兴兴用着,突然账号就被封了,辛苦攒的粉丝、流量全没了,心疼得不行。别慌,只要掌握这三点,保你账号安全,还能写得又快又好。
🛡️ 第一点:把 AI 当 “助手” 而非 “代笔”,死守内容原创底线
AI 生成的内容之所以容易被平台盯上,核心问题就是 “太像机器写的”。平台的检测系统现在精得很,那些千篇一律的句式、通用化的观点,一眼就能看出来是 AI 的手笔。
你得让 AI 成为你的 “素材处理器”,而不是直接替你 “写文章”。比如你想写一篇关于职场沟通技巧的文章,先自己列个大纲,把你认为最重要的几个点写清楚,像 “和领导汇报要先说结果”“和同事沟通别用命令语气” 这些你实际工作中总结的经验都加进去。然后把这些信息喂给 AI,让它基于你的框架去扩写。
AI 写完后,一定要逐段逐句地改。把那些书面化的词换成你平时说话的口气,比如把 “综上所述” 换成 “说白了”,把 “因此” 换成 “所以啊”。更重要的是,往里面加 “私货”—— 你自己的经历、观察到的案例。就说写职场沟通吧,你可以加一段 “上次我同事就因为汇报工作先说了一堆过程,领导不耐烦地打断了他,后来我教他先把结果说出来,领导立马就认真听了”,这样一弄,内容就有了你的个人印记,原创度自然就高了。
还有个小技巧,别总用同一个 AI 模型。不同的 AI 模型生成的文字风格不一样,交替着用,再加上你的修改,平台就很难识别出来了。记住,AI 只是工具,最终输出的内容必须带着你的思考和特色,这才是不被封号的基础。
📜 第二点:摸透平台 “脾气”,让 AI 内容精准适配规则
每个平台的规则都跟 “家规” 似的,不一样。你要是不管不顾,拿着 AI 写的内容到处发,不被封号才怪。
先花时间研究你常发的平台规则。比如微信公众号,对原创保护特别严,而且喜欢有深度、有观点的内容;小红书就更看重图片和标题的吸引力,内容得接地气、实用,最好带点个人体验;抖音的话,短视频文案得简洁明了,能快速抓住眼球。
拿小红书来说,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会比较正式,你就得让 AI 在写的时候多加点表情符号,多用短句,比如 “这个方法超好用!我试了 3 天,效果立竿见影~”。而且小红书对关键词的使用也有讲究,你得在 AI 生成内容后,根据平台的热门关键词库,适当调整一下,比如把 “减肥” 换成 “瘦身”“变瘦”,但别硬塞,要自然融入。
还有些平台明确规定不能出现某些敏感词,AI 可不管这些,它可能会生成一些涉及政治、色情、虚假宣传的词。所以 AI 出稿后,一定要用平台提供的敏感词检测工具过一遍,把那些不合适的词换掉。比如 “最有效”“绝对” 这类词,很多平台都有限制,换成 “挺有效的”“我觉得不错” 就安全多了。摸透平台规则,就像摸清了考场纪律,才能不犯规。
🔍 第三点:建立 “内容体检” 机制,提前排查风险
就算你做好了前两点,也不能掉以轻心。最好建立一个自己的 “内容体检” 流程,在发布前把风险降到最低。
首先,用原创度检测工具查一查。现在网上有很多免费的原创度检测工具,把 AI 生成并修改后的内容放进去,看看原创度能不能达到 80% 以上。如果不够,就再针对性地修改,多加点自己的话,删减一些 AI 常用的套话。
然后,自己通读几遍,感受一下 “人味” 够不够。要是读起来还觉得生硬、别扭,那就说明修改得还不到位。可以大声读出来,听听是不是像平时和朋友聊天那样自然,要是有地方读着绕口,就改到顺口为止。
还可以找身边的人帮忙看看,问问他们 “这篇文章看着像 AI 写的吗”。旁观者清,别人往往能发现你没注意到的问题。比如你觉得改得挺好了,但朋友说某段话还是有点官方,那你就再往口语化的方向改改。
发布后也别不管了,多关注平台给的反馈。如果某篇文章的推荐量突然变低,或者收到了平台的 “内容待优化” 提醒,就得赶紧分析原因,看看是不是 AI 的痕迹太重了,然后总结经验,下次改进。提前体检,就像给内容上了保险,能大大降低封号的概率。
按照这三点来做,用 AI 写作既能提高效率,又能保证账号安全。关键就是别偷懒,别想着一步到位,多花点时间在修改和适配上下功夫。毕竟,平台要的是有价值、有温度的内容,只要你输出的内容能满足用户需求,就算用了 AI,也不会被轻易封号。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