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零基础入门:怎么写prompt才能避免AI痕迹?新手必看指南

📌 先搞懂 AI 生成内容的常见 “马脚”

想写出能避开 AI 痕迹的 prompt,得先知道 AI 写东西时容易露出哪些破绽。不然就像打靶没瞄准,技巧用得再花哨也白搭。
AI 生成的文字,结构往往太 “标准”。开头总喜欢概括全文,中间分点论述,结尾总结升华,像套用了固定模板。人类写东西可不是这样,可能想到哪写到哪,突然插入个小故事,或者半路换个角度聊。比如写美食,人可能先讲某次吃火锅的经历,再扯到食材挑选;AI 大概率先定义火锅,分汤底、食材、蘸料来写,工整得不像活人说的话。
用词上,AI 爱用书面语和 “高级词”,但很生硬。比如表达 “喜欢”,人可能说 “挺对胃口”“每次都想多吃点”;AI 可能蹦出 “情有独钟”“爱不释口”,用多了就显得刻意。而且 AI 不太会用方言、俚语,也很少用语气词,文字像没感情的机器在念稿。
还有逻辑断层。AI 有时候会突然蹦出和前文不搭的句子,或者论证到一半跑偏。比如聊职场压力,前面说加班多,突然转到 “办公室绿植养护”,这就是逻辑没衔接好。人虽然也会跑题,但转场更自然,可能说 “加班到半夜,看着桌上快蔫的绿萝,突然觉得连植物都跟着遭罪”,有过渡就不突兀。
情感波动也能看出问题。AI 的情绪要么太平淡,要么突然夸张,没有渐变过程。人写东西,情绪可能从无奈到吐槽,再到释然,层层递进。比如写堵车,人可能说 “堵了半小时,一开始还耐心等,后来看到前面司机下车抽烟,突然就火了,结果快到路口发现是交通事故,又有点同情”;AI 可能直接说 “堵车让人烦躁,因为会耽误时间,同时应理解特殊情况”,干巴巴的。

🔍 写 prompt 的底层逻辑:别把 AI 当机器,当 “人” 来对话

新手写 prompt 常犯的错,是把指令列得像程序代码,比如 “写一篇关于旅行的文章,500 字,分 3 段,第一段讲出发,第二段讲途中,第三段讲返程”。这等于直接告诉 AI 用模板,生成的内容肯定带着机器味。
正确的思路是把 AI 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你在跟他聊天、提要求。比如想让 AI 写旅行经历,不如说 “上周我去了趟青岛,早上坐高铁出发,邻座是个大叔一直在聊海鲜市场,到了之后先去吃了鲅鱼饺子,下午逛栈桥的时候风特别大…… 你帮我把这些事儿顺顺,写成随笔,就像平时跟朋友聊天那样,别太正式”。给的信息越具体,带着个人色彩,AI 越难写出千篇一律的内容。
还要给 AI “犯错的空间”。人写东西难免有重复、啰嗦,甚至小语病。如果 prompt 里要求 “语言必须简洁,不能有重复,逻辑绝对清晰”,AI 就会往完美主义上靠,反而不像人写的。不如说 “随便写写就行,不用太讲究,想到啥说啥,哪怕有点啰嗦也没关系”。
另外,得告诉 AI 你的 “身份” 和 “目的”。比如你是学生,想写篇读后感交作业,就说 “我是高二学生,刚看完《小王子》,老师让写读后感,不用太深奥,就写我觉得小王子和玫瑰那段挺戳人的,还有点没看懂狐狸的话,你帮我组织下语言,像平时写作业那样,别写得跟老师讲课似的”。明确了身份,AI 会调整用词和语气,更贴近真实场景。

💡 让 prompt 落地的 5 个实操技巧

技巧一:加 “时间、场景、细节” 三大要素。空泛的指令最容易催生 AI 腔。比如写 “早餐”,别只说 “写一段关于早餐的文字”,改成 “今早六点半起来做早餐,鸡蛋煎糊了边,牛奶热得有点烫嘴,坐在阳台吃的时候,看到楼下王阿姨牵着狗经过,她家狗总爱闻我家花盆”。细节越多,AI 越难套路化。
技巧二:故意留 “破绽” 或 “矛盾”。人说话不会永远逻辑严密,偶尔前后有点小冲突反而真实。比如让 AI 写购物经历,prompt 可以是 “昨天去商场买裙子,本来想买黑色的,结果试了条红色的觉得还行,但红色显胖,可导购说我穿红色精神,最后买了黑色,回家又有点后悔”。这种带点纠结的描述,能让 AI 的输出更有烟火气。
技巧三:用 “口语化指令” 代替 “书面化要求”。别用 “请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换成 “写的时候随便加点比喻啥的,就像平时聊天打比方那样,别太刻意”。不说 “注意段落衔接”,改成 “写完看看,别让一段跟另一段接不上,自然点就行”。指令越像聊天,AI 的回应越可能像人话。
技巧四:限定 “输出风格的参照物”。比如想让文字像朋友圈文案,就说 “写出来像发朋友圈那样,不用太长,带点表情符号也行,别写得太正式”;想模仿某个作家,就说 “风格像汪曾祺写美食那样,淡淡的,带点生活小事,别用太多华丽词藻”。有了具体参照,AI 不容易跑偏到机器腔。
技巧五:加 “无用信息” 稀释完美度。人写东西总会夹杂点无关的话,比如写影评时突然提一句 “看电影的时候旁边有人一直在吃爆米花,声音有点吵”。prompt 里可以故意加这类信息,比如 “写篇《流浪地球》的影评,说说特效和剧情,对了,我是在老家县城的电影院看的,屏幕有点暗,但人还挺多”。这些 “废话” 反而能打破 AI 的刻板输出。

📝 3 个反 AI 痕迹的 prompt 案例对比

案例一:普通 prompt vs 优化后 prompt
普通版:“写一段关于下雨天的文字”
AI 输出(机器味):“雨丝如帘,细密地斜织着,滋润着大地。行人撑起各色雨伞,构成雨中独特的风景线。雨声淅沥,为城市增添了几分宁静。”
优化版:“早上被雨声吵醒,起来看窗外,楼下的自行车座都淋湿了,有点后悔昨天没把车推进棚里。刚煮了杯咖啡,坐在窗边看雨,对面楼的阿姨在阳台收衣服,动作急急忙忙的。你就照着这个感觉写,别太文艺”
AI 输出(更像人写):“天没亮就被哗啦啦的雨声闹醒,爬起来扒着窗户看,楼下那排自行车惨了,座子湿得能拧出水,忽然想起自己的车也扔在楼下,昨天图省事没推进棚,现在悔得想拍大腿。冲了杯速溶咖啡,坐在飘窗上发呆,对面楼张阿姨正踮着脚够阳台的衣服,风一吹晾衣绳晃得厉害,她手忙脚乱的样子,看得我差点笑出声。”
案例二:普通 prompt vs 优化后 prompt
普通版:“写一段关于加班的感受”
AI 输出(机器味):“加班是职场常见现象,虽带来疲惫,但也可能提升工作能力。合理安排时间,可平衡工作与生活。”
优化版:“今天又加班到九点,盯着电脑屏幕眼睛都花了,胃里空落落的,楼下便利店的关东煮都卖完了。其实活儿也不算多,就是下午开了俩破会耽误了,你帮我说说这种感觉,就像平时跟同事吐槽那样”
AI 输出(更像人写):“服了,这班加得没头没脑的,九点多了办公室还亮着一半灯。盯着屏幕看久了,字都开始晃,肚子饿得咕咕叫,下去买吃的,便利店关东煮的汤都快熬干了,只剩几根海带结。说起来也怪自己,下午那俩破会纯属浪费时间,明明半小时能说完的事,硬生生扯了俩小时,现在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感觉腿都不是自己的。”
案例三:普通 prompt vs 优化后 prompt
普通版:“介绍一下秋天的景色”
AI 输出(机器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树叶变黄,随风飘落。田野里稻浪翻滚,果园中果实累累,尽显秋日风情。”
优化版:“上周去郊外,发现秋天真的来了。路边的杨树叶子开始掉,踩上去沙沙响,地里的玉米杆子有点蔫了,老乡说再等一周就能收。中午太阳挺暖,傍晚风一吹就凉了,你帮我把这些感觉写出来,就像跟朋友唠嗑似的”
AI 输出(更像人写):“前几天去乡下转了转,才发觉秋天偷偷来了。道边的杨树叶子黄了大半,风一吹就往下掉,走在上面沙沙响,跟踩碎纸似的。地里的玉米杆子没夏天那么精神了,叶子有点卷,旁边干活的老乡说,再等个七八天,就能掰棒子了。中午太阳晒着还挺热,穿短袖都不嫌冷,可一到傍晚,风刮过来就带点凉飕飕的劲儿,得赶紧把外套穿上。”

⚠️ 新手常踩的 6 个坑,避开就能少走 90% 弯路

坑一:指令太笼统,不给具体方向。比如 “写一篇关于学习的文章”,AI 根本不知道你想写学习方法、学习烦恼还是学习趣事,只能往空泛的方向写,自然带着机器味。解决办法:把主题拆细,加上具体场景,比如 “写一段准备考研时背书的事儿,就说早上五点起来在图书馆走廊背,背到嗓子疼,结果还总忘”。
坑二:要求 “语言优美、辞藻华丽”。这等于直接鼓励 AI 用书面语和高级词汇,反而远离了口语化表达。人平时说话哪会总用 “璀璨”“静谧”“波澜壮阔”?不如说 “用词随便点,就像平时聊天,别整那些文绉绉的词”。
坑三:严格限定字数和段落。比如 “写 300 字,分 3 段,每段 100 字”,这种机械的要求会让 AI 强行凑字数、分段落,导致内容生硬。改成 “大概写几百字就行,不用刻意分段落,想到哪写到哪”,反而更自然。
坑四:忽略 “情感注入”。很多新手只说写什么内容,不说想表达什么情绪。比如写离别,只说 “写朋友分别的场景”,没说想表达不舍、遗憾还是释然。AI 就会中性描述,缺乏人情味儿。加上情绪提示,比如 “写朋友去外地工作,送他去车站的场景,有点舍不得,但又替他高兴,心里挺矛盾的”,效果会好很多。
坑五:过度追求 “逻辑严谨”。人说话偶尔会逻辑跳跃,比如聊天气突然说到午饭,这很正常。如果 prompt 要求 “逻辑必须严密,不能跑题”,AI 就会死死围绕主题,失去灵活性。不如说 “可以稍微跑点题,不用一直盯着一个事儿说”。
坑六:直接用 “列表式指令”。比如:
  1. 写一篇关于宠物的文章
  1. 包含养狗的好处
  1. 提到训练技巧
  1. 字数 500 字
这种格式会让 AI 觉得你在给程序下命令,生成的内容也会像执行任务,毫无生气。换成自然的句子:“想写点关于养宠物的事儿,说说养狗有啥好处,再提几句训练的小技巧,随便写几百字就行,不用太规整”。

🛠️ 辅助工具:别依赖,但可以用

有几个工具能帮新手快速判断 prompt 的好坏,但记住,工具只是辅助,核心还是靠自己掌握技巧。
“AI 文本检测工具”(比如 GPTZero、Originality.ai):写完 prompt 后,先用 AI 生成一段内容,再把内容放进这些工具检测。如果 AI 味评分高,就回头修改 prompt,重点加细节、口语化指令。
“口语化转换工具”(比如 QuillBot 的口语化模式):如果自己写的 prompt 太书面,可以用这类工具转成口语,但转完后一定要自己读一遍,删掉不自然的表达。
“人类文本库”(比如豆瓣日记、知乎回答):平时多看看普通人写的文字,分析他们怎么用词、怎么表达情绪、怎么组织内容。写 prompt 时模仿这种风格,比瞎琢磨强。
最后想说,避免 AI 痕迹的核心,不是耍多少技巧,而是让 AI “模仿人类的不完美”。人写东西会啰嗦、会跑题、会用词重复、会有情绪波动,把这些 “不完美” 通过 prompt 传递给 AI,生成的内容自然就像人写的了。新手别追求一次到位,多写、多改、多对比,慢慢就找到感觉了。
【该文章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作者头像

AI Insight

专栏作者

专注于AI技术前沿动态,为您带来最新的AIGC资讯和深度分析。

110 篇文章 4178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