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提高AI内容原创性的Prompt技巧分享:避免AI模型输出固定模板
搞 AI 内容创作的人估计都遇见过这种情况:明明想让 AI 写点新鲜东西,结果它输出的内容一看就很 “眼熟”—— 开头总用 “随着 XX 的发展”,结尾离不开 “综上所述”,中间论点排列整整齐齐像复制粘贴的。这就是 AI 的 “模板化” 毛病,不光读者不爱看,过原创检测更是难上加难。今天就掏点真东西,分享几个能让 Prompt 逼着 AI 跳出固定框架、写出更原创内容的技巧,亲测有效。

📌 先搞懂:AI 为啥总输出 “模板化内容”?
要解决问题,得先明白根源。AI 之所以爱用固定模板,根本原因在它的 “学习方式” 上。AI 是靠分析海量文本数据来 “学写作” 的,那些被反复使用的句式、结构、甚至观点,会被它当成 “安全选项”—— 毕竟这些内容在训练数据里出现频率高,AI 觉得这么写 “不容易错”。

另一个关键是用户的 Prompt 太 “空泛”。比如你只说 “写一篇关于健身的文章”,AI 接收到的指令没有任何约束和细节,自然就会挑它最熟悉的模板来填充:先讲健身重要性,再分饮食、运动、休息三点,最后鼓励大家行动。这种结构在无数健身文里出现过,AI 当然驾轻就熟。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AI 有 “路径依赖”。如果你的 Prompt 里出现了一些常见的关键词组合,比如 “优缺点分析”“步骤指南”,AI 会立刻联想到对应的模板结构。比如一看到 “优缺点”,它就条件反射式地先列优点 123,再列缺点 123,最后加个总结,完全不带变的。

✍️ 核心技巧:让 Prompt “打破框架” 的 3 个关键设计
想让 AI 摆脱模板,Prompt 就得先 “不按常理出牌”。这三个设计思路亲测能大幅降低模板化概率,记好咯。

第一个,给 AI “具体到肉” 的场景和角色。模糊的指令等于给 AI 开 “模板绿灯”,但如果把场景缩到极致,AI 就不得不 “量身定制” 内容。比如写职场文章,别说 “写职场沟通技巧”,换成 “给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写 3 个和开发团队沟通需求的技巧,要包含‘需求临时变更时怎么说’‘开发说做不了时怎么回应’这两个具体场景,用他们常说的‘排期’‘优先级’这些词”。

你看,加了角色(产品经理)、具体场景(需求变更、开发拒绝)、行业术语(排期、优先级),AI 就没法套用通用职场模板了。它必须围绕这些细节组织内容,自然就原创多了。

第二个,在 Prompt 里加 “个性化元素”。AI 的模板化内容往往是 “去个人化” 的,全是通用观点。想打破这点,就在指令里塞点 “只有你会提” 的元素 —— 比如你的经历、独特视角,甚至是 “小众偏好”。

举个例子,写旅行攻略,别让 AI 写 “云南旅游攻略”,改成 “我带爸妈去云南玩过 3 次,这次想带刚高考完的侄子去,他特别喜欢二次元,麻烦结合这两个特点,推荐 5 个适合的景点,顺便说下怎么跟当地的‘漫展信息’挂钩”。这里的 “带爸妈去过 3 次”“侄子喜欢二次元” 就是个性化元素,AI 得把这些特殊需求融进去,输出的内容自然不会和别人的攻略撞车。

第三个,直接给 AI “反模板” 指令。有时候就得直白点,告诉它 “不准这么写”。比如你可以在 Prompt 最后加一句:“不要用‘首先 / 其次 / 最后’这种结构,也别开头说‘近年来 XX 越来越火’,尽量用短句,多举你觉得‘不常见’的例子”。

这招对那些 “顽固” 的 AI 模型特别管用。亲测过,同样让写 “短视频运营技巧”,没加反模板指令时,AI 列了 10 条 “1. 优化标题 2. 选对发布时间” 这种标准模板;加了之后,它改成了 “想让短视频被更多人看到?试试在标题里加个‘小矛盾’—— 比如‘我劝你别做美食号… 除非你敢这么拍’。上次帮一个烘焙博主试过,这么改完播放量涨了 30%”。你看,结构和表达都灵活多了。

⚖️ 拿捏 “约束” 与 “自由”:别让 AI “放不开” 也别让它 “瞎写”
很多人觉得,要避免模板化就得让 AI “随便写”,其实不对。完全没约束的话,AI 可能写得东拉西扯,反而失去价值;但约束太死,又会逼它回到固定框架里。关键是找到平衡点。

怎么把握这个度?先给 “核心边界”,再留 “创造空间”。比如写一篇 “家庭教育” 的文章,核心边界可以是 “针对小学 3-4 年级孩子,讲怎么培养专注力”,这是不能跑偏的;创造空间可以是 “用你觉得最有意思的方式来讲,比如编个小故事,或者模拟老师和家长的对话,甚至可以加一句‘你小时候有没有过注意力不集中被爸妈说的经历?可以代入一下’”。

核心边界保证内容不跑题,创造空间让 AI 有发挥的余地,这样既不会模板化,又能保证内容质量。试过用这种方式让 AI 写 “儿童绘本推荐”,AI 没有像往常一样列书名 + 简介,而是编了个 “爸爸带娃去书店挑绘本” 的小故事,在对话里自然带出了 5 本绘本的特点,读起来特别生动。

还有个小技巧:用 “示例 + 反例” 给 AI “划范围”。比如你想让 AI 写 “小红书风格的护肤品测评”,可以先给个正面示例:“这个面霜我空瓶 3 罐了!质地像冰淇淋一样,上脸拍两下就吸收了,混油皮夏天用也不闷痘 —— 上次带妆 8 小时,T 区居然没出油,感动到想囤货!” 再给个反例:“该产品含有 XX 成分,适合油性肌肤,使用方法是洁面后涂抹。” 然后说 “按正面示例的风格来,别写成反例那样”。

这样 AI 就清楚了 “要什么” 和 “不要什么”,既能跳出枯燥的说明书模板,又不会偏离 “小红书风格” 的核心,原创性和适用性都能兼顾。

🔄 动态优化:根据 AI 初稿 “反向调整” Prompt
很少有一次就能写出完美内容的情况,大部分时候得根据 AI 的输出再改 Prompt。这步 “动态优化” 才是避免模板化的关键 —— 毕竟你永远不知道 AI 会在哪栽跟头。

拿到 AI 初稿后,先别急着用,先找 “模板痕迹”。比如看看是不是有重复的句式(比如每段都以 “XX 是指” 开头),是不是论点太 “通用”(比如谈 “创业” 就说 “要坚持、要创新”),是不是结构太规整(比如刚好分 3 点,每点字数差不多)。

找到这些问题后,针对性修改 Prompt。比如初稿里全是 “通用论点”,下次就加一句:“多说说你觉得‘有点反常识’的观点,比如别人都说‘创业要快速试错’,你能不能说说‘哪些时候不能随便试错’”。如果结构太规整,就加 “别刻意凑 3 点或 5 点,想到多少说多少,觉得重要的就多写两句”。

举个真实案例,之前让 AI 写 “远程办公效率提升方法”,初稿特别模板:分了 “1. 制定时间表 2. 打造办公环境 3. 用好协作工具”。我发现问题后,把 Prompt 改成:“远程办公时,最容易被忽略的效率杀手其实是‘沟通延迟’。围绕这个点多说点,别说‘要用好协作工具’这种大道理,具体说说‘群里发消息没人回时怎么办’‘视频会议怎么开才不浪费时间’,最好举两个你觉得‘小众但有效’的办法”。第二次输出就好多了,里面提到 “试试在群里发消息时加个‘截止时间’,比如‘下午 3 点前麻烦给下意见,我 4 点要出方案’,比单纯说‘麻烦回一下’管用”,这种具体的建议就很原创。

🚀 进阶玩法:用 “AI 特性” 反制 “模板化”
玩熟了基础技巧,就可以利用 AI 的一些 “小特性” 来进一步避免模板化。这些方法有点 “剑走偏锋”,但效果是真的好。

第一个是利用 AI 的 “遗忘性”。长上下文里,AI 容易记住前面的模板结构,越往后写越固化。所以如果内容不长,试试把 Prompt 拆成 “短对话”。比如写一篇 “宠物训练指南”,别一次让它写完,先问 “怎么训练狗狗不乱叫”,拿到回复后,再问 “刚才说的方法里,有没有什么‘特殊情况’需要注意?比如狗狗在陌生人来时叫得特别凶怎么办”,接着再问 “如果是小猫,这些方法能不能套用?哪里需要改”。

分段提问让 AI 每次都 “重新思考”,不容易陷入固定模式。亲测同样的主题,短对话输出的内容比一次写完的原创度高 40%(用原创检测工具测的)。

第二个是跨模型 “交叉验证”。不同 AI 模型的 “模板偏好” 不一样,比如有的爱用 “分点结构”,有的爱用 “讲故事” 的方式。你可以先用模型 A 写一版,再把模型 A 的输出当成 “反面教材” 给模型 B,说 “看看这个内容,能不能换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写,别用它的结构和例子”。

之前做 “副业赚钱方式” 的内容时,先用模型 A 写了 “1. 自媒体 2. 电商带货” 这种常见列表,然后把这个列表给模型 B,说 “别写这些,说说那些‘看起来不起眼但真能赚钱’的副业,比如我知道有人靠‘帮人整理手机相册’月入 3000,你再举几个类似的”。模型 B 果然给出了 “给宠物做‘电子相册’”“帮小区老人剪辑家庭视频” 这些更独特的点子。

最后想说,提高 AI 内容原创性,核心不是 “找一个完美的 Prompt 公式”,而是养成 “和 AI 博弈” 的思维—— 它想偷懒用模板,你就想办法逼它 “动脑子”。上面这些技巧,单独用有效果,组合起来用威力更大。

刚开始可能会觉得麻烦,但练多了就会发现,你越来越能 “预判” AI 的模板化倾向,写出的 Prompt 也会越来越 “精准”。毕竟,原创的本质不是 “和别人不一样”,而是 “真正解决问题的独特表达”——AI 能做到,关键看你怎么 “教” 它。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作者头像

AI Insight

专栏作者

专注于AI技术前沿动态,为您带来最新的AIGC资讯和深度分析。

71 篇文章 3543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