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伪原创工具的法律风险分析 | 使用 AI 洗稿需要注意什么?
💡 现在不少人用 AI 伪原创工具进行 “洗稿”,但这里面的法律风险可不小。很多人可能觉得改改句子、换换词就没事了,可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着不少法律雷区。
先来说说著作权侵权的风险。著作权法保护的是作品的独创性表达,AI 洗稿就算把原文改得面目全非,只要核心表达和原作品实质性相似,就可能构成侵权。比如,把别人的小说情节换个名字、调整下顺序,还是可能被认定为抄袭。上海有个案例,有人用 AI 洗稿生成虚假新闻,结果被判了非法经营罪。法院认为,他们编造虚假信息,通过网络有偿发布,扰乱了市场秩序,情节严重,所以要承担刑事责任。
还有,平台处罚也不能忽视。各大平台对原创内容的保护越来越严格,一旦被认定为洗稿,账号可能会被限流、封禁,甚至永久封号。湖北有一家公司,用 AI 生成虚假文章,被网安部门查处,不仅公司被行政处罚,还得公开道歉、下架所有 AI 生成内容。
商业信誉损失也是个大问题。如果用 AI 洗稿发布不实信息,损害了他人的商业信誉,可能会面临民事赔偿,甚至刑事责任。比如,上海某茶饮企业被人用 AI 洗稿编造谣言,导致门店营业额下降,最后警方介入,抓获了 8 名犯罪嫌疑人。
那么,使用 AI 洗稿需要注意什么呢?首先,要遵循合理使用原则。合理使用是对著作权的限制,但条件很严格,比如为个人学习、研究使用他人作品,或者为了时事新闻报道引用少量内容。如果是商业用途,很难构成合理使用。
其次,要确保内容原创性。虽然 AI 工具能生成内容,但使用者要对内容的原创性负责。北京互联网法院有个案例,原告使用 AI 生成图片,法院认为原告在生成过程中投入了智力劳动,体现了独创性,所以原告享有著作权。这也说明,使用者不能完全依赖 AI,还得自己把控内容。
另外,要做好内容审核。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发布内容前都要仔细审核,避免出现虚假信息或侵权内容。溆浦县的政府网站实行 “三审三校” 制度,自媒体或企业也可以借鉴,先由编辑初审,再由分管领导复审,最后由主要领导终审,确保内容准确、合法。
技术规避也很重要。使用 AI 工具时,可以设置一些参数,比如要求洗稿后的内容与原文相似度不高于 25%,以此躲避查重。但要注意,这只是技术手段,不能完全规避法律风险,最终还是要确保内容的合法性。
不同国家对 AI 洗稿的法律规定也不一样。比如,美国著作权局规定,完全由 AI 生成的作品不受保护,只有人类创作的部分才能登记。欧盟则要求 AI 披露训练所涉及的著作权情况,如果著作权所有者不同意,AI 公司就得把相关作品从训练库中删除。所以,如果内容涉及国际传播,还得了解目标国家的法律规定。
最后,要重视商业信誉保护。如果因为洗稿损害了他人的商业信誉,可能会被起诉,要求赔偿损失。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商业信誉。一旦被认定侵权,不仅要赔偿经济损失,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总的来说,AI 伪原创工具虽然能提高效率,但使用时一定要谨慎,避免触碰法律红线。要尊重原创,做好内容审核,合理使用 AI 工具,才能在合法的前提下发挥其优势。
该文章由
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