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 AI 平台基本功能实测:不吹不黑的使用体验
打开
diwuai.com的第一眼,界面设计还算清爽。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功能按钮,主要模块都摆在显眼位置 —— 文章生成、AI 味降低、原创检测、热搜爆文库,这四个核心功能几乎覆盖了内容创作者的主要需求。
注册过程很简单,用手机号接收验证码就能登录,新用户还送了 5000 字的免费额度。实测下来,这个免费额度大概能生成 2-3 篇中等长度的文章,或者处理 5-6 篇短文的优化,对想先试试水的用户来说挺友好。
文章生成功能试了三次,分别选了职场、美食、科技三个不同领域。输入关键词和大致方向后,生成速度平均在 30 秒左右。内容框架还算完整,但细节需要自己打磨。比如写美食类文章时,它能把食材、做法列清楚,可缺少那种能勾起食欲的细节描写,得手动补充。
AI 味降低这个功能是主打卖点之一。拿一篇明显是 AI 生成的旅游攻略试了下,处理前在几个检测平台上的 AI 概率都超过 80%,处理后降到了 20% 以下。仔细对比发现,它主要是调整了句式结构,把长句拆成短句,还替换了一些过于书面化的词汇,读起来确实更像人写的。
原创检测功能和市面上主流工具差异不大,比对速度中等,大概 1000 字的文章需要 15 秒。比较有特色的是它会标出疑似抄袭的句子,并给出修改建议,这点比单纯给个相似度百分比要实用。
📊用户真实反馈汇总:好评与吐槽都得说说
翻了几十个论坛和社群里的用户评价,发现大家对第五 AI 的看法挺分化的。好评集中在这几个点:
不少自媒体从业者提到,用它来处理洗稿效率提高了不少。有个做育儿号的用户说,以前一篇稿子改三遍还要担心原创度,现在用第五 AI 先过一遍,再手动调整半小时就能发,原创检测基本都能过。
性价比也是被频繁提到的优点。对比了同类工具的价格,第五 AI 的包月套餐比某知名平台便宜近 30%,按字数计费的方式对用量不稳定的用户更友好。有用户算过一笔账,中等产量的自媒体号,每月在这上面的投入大概能控制在 50-80 元。
但吐槽的声音也不少。最集中的问题是偶尔会出现逻辑断层。有个写财经的用户说,生成行业分析类文章时,前面还在讲政策影响,突然跳到数据解读,中间缺少过渡,得自己重新梳理逻辑。
还有用户反映,某些垂直领域的处理效果一般。比如法律、医疗这类专业性强的内容,生成的文字容易出现常识性错误,需要专业人士二次校对,反而增加了工作量。
客服响应速度也是被诟病的一点。有三个用户提到,遇到问题时在线客服要等 20 分钟以上才能回复,解决问题的效率不高。不过也有用户说,邮件反馈的处理比较认真,一般第二天能收到详细回复。
✍️文章优化效果对比:用数据说话才靠谱
找了三篇不同类型的文章做了优化前后的对比测试,结果挺有意思。
第一篇是篇 2000 字的职场文,优化前在三个主流原创检测平台的平均原创度是 62%,AI 味检测显示 75% 概率为机器生成。用第五 AI 的 "深度优化" 模式处理后,原创度提升到 89%,AI 味降到 18%。读起来的感觉是,长句被拆成了更自然的短句,一些生硬的转折被调整得更流畅。
第二篇是 1500 字的情感散文,这类文章最考验 "人味"。优化前被检测为 AI 生成的概率是 83%,优化后降到 27%。仔细看修改痕迹,发现它主要是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比如把 "她很伤心" 改成 "她眼圈红了,捏着杯子的手指关节都发白了",确实更有画面感。
第三篇是 3000 字的科技评测文,里面有不少专业术语。优化前原创度 58%,AI 味 71%。优化后原创度 82%,AI 味 31%。比较惊喜的是,它没有乱改专业术语,只是调整了句式和表述方式,这点比有些工具强 —— 那些工具为了降低 AI 味,连专业词都给换掉了,反而弄巧成拙。
不过测试中也发现,超过 5000 字的长文优化效果会打折扣。有篇 6000 字的小说章节,优化后整体 AI 味从 88% 降到 45%,但某些段落还是能看出明显的机器痕迹,需要手动再改一遍。
🚀与同类工具横向对比:第五 AI 的核心竞争力在哪
用过市面上七八款同类工具,客观说第五 AI 的定位很清晰 —— 它不是那种追求大而全的全能型选手,而是专注在 "文章优化" 这个细分领域。
和某款主打 AI 写作的工具比,第五 AI 的生成能力稍弱,但优化功能明显更强。比如同样生成一篇产品测评,那款工具可能初稿更完整,但第五 AI 能把它处理得更像真人写的,原创度也更高。
和专门做原创检测的平台比,第五 AI 的检测精度略逊一筹,但胜在能一站式解决 "生成 - 优化 - 检测" 的全流程。不用在不同工具间来回切换,对效率敏感的用户来说这点很重要。
它的核心优势应该是那个 "朱雀大模型" 的算法。官方说是专门针对中文语境优化过,从实际体验看,处理中文时确实比一些国际品牌的工具更自然。比如处理四字成语和歇后语时,不会像某些工具那样用得很生硬。
不过在多语言支持上明显落后。试了下用它处理中英混杂的文章,优化效果直线下降,AI 味去除率从平均 60% 降到不足 30%。这方面,国际品牌的工具表现要稳定得多。
价格方面,第五 AI 属于中等偏下水平。按年付费的话,平均每千字成本大概 0.3 元,比最贵的工具便宜一半还多,但比某些极简功能的工具贵一点。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在这里也适用。
💡适合哪些人群使用?我的独家使用建议
用了一个月后,发现第五 AI 不是万能的,得看具体需求。
最适合的应该是中小自媒体从业者。尤其是那些需要保持高频更新,但预算有限的账号运营者。每天写 3-5 篇短文,用它来处理初稿和优化,能省不少时间。有个做本地生活号的朋友说,用了之后每天能多挤出 2 小时来研究选题。
其次是企业文案和新媒体运营。这类工作经常要写产品介绍、活动推文,内容大同小异容易重复。用第五 AI 来做初稿,再根据品牌调性调整,效率提升明显。试过用它生成同一产品的 5 篇不同风格文案,确实各有特色,不像有些工具换汤不换药。
不太推荐给专业领域创作者,比如学术论文、深度报道这类。这些内容对专业性和逻辑严谨度要求太高,目前的 AI 工具还达不到。有个写科技深度稿的记者朋友试过,生成的内容表面看没问题,仔细推敲会发现不少逻辑漏洞,反而浪费时间。
使用时还有几个小技巧分享下。生成文章时,不要只给一个关键词,最好把核心观点、案例方向都写清楚,这样出来的初稿质量高很多。比如写美食文章,不光说 "写一篇火锅攻略",而是写明 "重庆老火锅,重点讲牛油锅底配方,推荐 3 家老字号",效果会好很多。
处理 AI 味时,建议用 "中度优化" 就够了。试过同一段文字分别用轻度、中度、深度优化,中度的效果最好 —— 既去除了明显的机器感,又不会改变原意。深度优化有时候会把句子改得有点绕,反而影响阅读体验。
另外,一定要自己再读一遍。不管 AI 多厉害,最终还是要对内容负责。有次用它生成一篇活动推文,没细看就发了,后来发现里面有个日期写错了,还好及时更正没造成大影响。机器终究是辅助,不能完全依赖。
最后想说,第五 AI 算是个不错的工具,但别指望它能彻底取代人工。内容创作的核心还是观点和创意,这些东西,目前还得靠人来提供。工具再好,也只是让好的创意更好地呈现出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