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滴滴实验室的自动驾驶技术突破,首先体现在硬件平台的革命性升级。其首款量产车型搭载21 个相机、14 个雷达,包括与北醒公司联合研发的北曜 Beta 激光雷达—— 这是国内首个 2K 图像级高精度激光雷达,每秒 300 万高点频、超 512 线、横向 120° 及纵向 25.6° 的超大视场角,可在 200 米外清晰识别低反射率物体轮廓。通过可调节分辨率功能,激光雷达能根据场景需求自适应聚焦局部或全局区域,大幅提升复杂环境下的感知效果,例如在夜间或暴雨天精准捕捉道路细节。
滴滴的混合派单并非简单的 “有人车 + 无人车” 组合,而是基于大数据与强化学习的动态资源分配系统。其核心逻辑包括:
- 实时供需预测:通过分析历史订单、交通流量、天气等数据,预测未来 15-30 分钟各区域的出行需求波动,提前调度车辆至热点区域。例如,在演唱会散场时段,系统会自动增加场馆周边的自动驾驶车辆投放量,减少乘客等待时间。
- 全局优化匹配:采用 “批量匹配 + 二分图模型”,延迟数秒收集订单和车辆信息,通过运筹学算法寻找整体接驾时间最短或订单成功率最高的分配方案。例如,当两个乘客起点相近但终点不同时,系统可能调整派车顺序,避免车辆空驶绕行。
- 场景化规则过滤:针对深夜订单、女性乘客等场景,系统综合 200 多个特征(如司机服务分、车辆安全评级)优先匹配高安全系数车辆;针对限行区域、特殊车型限制(如快车不能接专车订单),则自动过滤不符合条件的车辆。
- 自动驾驶车辆优先级策略:在自动驾驶运营区域内,系统会优先推荐自动驾驶车辆,尤其是短途、高频次的出行需求。乘客可通过 App 直观看到车辆类型及预计到达时间,自主选择是否体验无人化服务。
为应对不同城市的复杂交通场景,滴滴研发了城市泛化引擎,通过感知、预测、规划决策等技术模块的定向优化,提升车辆在 “长尾场景” 中的鲁棒性。例如:
- 动态障碍物处理:当遇到施工路段或突发障碍物时,车辆不仅能通过传感器识别,还会结合历史数据和实时交通信息预测绕行路径,减少人工接管概率。
- 跨文化场景适配:在广州等摩托车、电动车密集的城市,系统针对性优化了对两轮车的行为预测模型;在上海等国际化都市,则强化了对多语言交通标识的识别能力。
- 极端天气应对:通过红外传感器和算法优化,提升车辆在雨雾、逆光、黑夜等低能见度条件下的感知精度。例如,在暴雨天,激光雷达可通过滤除雨点噪点,保持对路面标线和障碍物的清晰识别。
滴滴的野心不止于技术研发,更在于构建完整的无人化出行生态。其与广汽埃安成立合资公司 “安滴科技”,基于广汽 AEP3.0 纯电平台和星灵电子电气架构,打造前装量产 L4 级自动驾驶车型,计划 2025 年底下线交付。新车配备33 个传感器(包括全固态补盲激光雷达和 4D 毫米波雷达),通过多传感器异构融合实现 360° 全场景感知,即使部分传感器失效也能通过冗余设计维持安全运行。
从早期测试到规模化运营,滴滴通过用户反馈驱动产品迭代:
- 即时响应优化:根据乘客建议,在后排显示屏增加激光雷达实时感知画面,乘客可直观看到车辆如何识别行人、障碍物和交通信号;针对视障人士需求,开发语音导航和触觉反馈功能,提升特殊群体的出行便利性。
- 安全信任建设:通过公开路测视频、安全白皮书等方式透明化技术细节,例如发布全球首支 5 小时无接管自动驾驶视频,展示车辆在逆光行驶、无保护左转等复杂场景下的稳定性。
- 成本与效率平衡:通过硬件国产化(如北曜 Beta 激光雷达)和规模化生产,将单车成本从早期的百万级降至可量产水平;同时,利用滴滴平台日均 4600 万单的流量优势,快速积累真实路况数据,反哺算法优化。
- 法规与伦理争议:自动驾驶事故的责任认定尚未明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测试政策差异显著。例如,美国部分州允许完全无人化运营,而中国仍要求配备安全员。
- 长尾场景覆盖:尽管城市泛化引擎已取得突破,但极端天气、非常规交通行为(如行人突然横穿)仍可能触发系统边界条件,需通过仿真测试和数据增强技术持续完善。
- 用户接受度分化:调研显示,年轻群体对自动驾驶的接受度较高,但中老年用户仍存在信任壁垒。滴滴通过 “渐进式体验” 策略,先在封闭园区、低风险路段开放服务,逐步扩大用户群体。
滴滴的终极目标是将自动驾驶车辆打造为智慧城市的移动传感器和服务终端:
- 车路云协同:通过 V2X 技术与智能信号灯、路侧单元通信,车辆可提前获取红绿灯状态、施工信息等,进一步提升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 能源网络整合:自动驾驶电动车可作为分布式储能单元,在低谷时段充电、高峰时段放电,参与电网调峰,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推动绿色能源发展。
- 生态开放合作:滴滴正与物流、零售等行业伙伴探索跨界应用,例如利用自动驾驶货车开展干线运输(KargoBot 项目),或通过车内机械臂为乘客提供餐饮、零售等增值服务。
滴滴实验室的自动驾驶技术与混合派单模式,不仅是出行方式的革新,更是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典范。通过硬件创新、算法突破和生态协同,滴滴正在构建 “安全、高效、普惠” 的未来出行基础设施。随着法规完善、技术成熟和用户认知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自动驾驶将从 “科幻想象” 变为 “日常现实”,重新定义城市交通的效率与安全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