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典型案例:侵权行为的法律边界
案例一:自媒体误用图虫图片引发的版权纠纷
关键点:即使图片可免费下载,未经授权用于商业用途(如公众号推广)仍构成侵权。图虫平台的免费素材通常仅允许个人非商业使用,商业用途需额外购买授权。
案例二:企业擅自修改图片引发的多重侵权
法律依据:根据《著作权法》,未经许可修改作品、擅自署名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均属侵权行为。即使对图片进行二次创作,仍需获得原作者授权。
案例三:平台间授权共享的合规挑战
风险提示:图虫与部分平台(如阿里云、腾讯云)达成授权共享,但超出合作范围使用仍需单独授权。用户需明确授权类型(如个人、商业、编辑)及使用期限,避免越权使用。
⚖️ 法律风险:从认定到赔偿的核心逻辑
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
- 主体要件:侵权方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 客体要件:涉及他人合法享有的著作权;
- 行为要件:存在复制、传播、修改等使用行为;
- 过错要件: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过失。
例如,即使未直接复制图片,对其进行修改后用于商业用途仍可能构成侵权。
赔偿金额的确定依据
- 权利人实际损失:如图片价值贬损、授权费用损失;
- 侵权获利:侵权方通过使用图片获得的收益;
- 侵权情节:包括使用范围、持续时间、主观恶意等;
- 合理维权成本:如律师费、公证费等。
图虫维权 “碳” 计划显示,单张图片赔偿金额可达 3000-5000 元,个别案件甚至超过 1 万元。相比之下,未盈利的侵权行为赔偿金额通常在 500 元至 50 万元之间。
?️ 版权保障:从预防到维权的全流程策略
一、合法使用素材的三大黄金法则
- 明确授权类型
图虫 2025 年规则调整后,授权类型进一步细化为个人使用、商业用途和编辑内容授权。例如,个人用户用于 PPT 设计可选择 “个人授权”,企业官网广告需购买 “商业用途授权”,视频博主发布线上内容则需 “编辑内容授权”。若超出授权范围,即使付费下载仍需另行申请许可。
操作建议:在图虫平台下载素材时,仔细阅读授权说明,必要时联系客户经理确认授权细节。
- 规范使用行为
- 禁止转售:购买的图片不得作为模板、壁纸等商品转售;
- 禁止改编:对图片进行裁剪、调色等修改需获得原作者书面同意;
- 禁止跨平台滥用:在图虫购买的素材仅限在授权平台使用,跨平台(如从官网到线下传单)需重新授权。
案例警示:某设计公司因将图虫图片用于户外广告,被判赔偿正常授权费的 5 倍。
- 保留授权凭证
下载素材后,务必保存购买记录、授权协议等电子凭证。图虫提供的区块链存证功能可将确权时间缩短至 2 小时,且司法采信率达 100%,是维权的重要证据。
二、版权保护的技术与法律双保险
- 区块链存证与版权登记
图虫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图片的交易和使用信息,用户可在平台生成带时间戳的数字证书,其法律效力高于普通截屏。此外,作者还可通过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官网进行作品登记,流程包括提交材料、缴费、审查,耗时约 25 个工作日。
实操步骤:登录图虫 “著作权保护中心”,上传作品并选择区块链存证;或访问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官网,在线提交登记申请。
- 侵权监测与快速响应
图虫与专业法律团队合作,提供全网侵权监测服务。用户发现侵权行为后,可通过平台提交证据,由律师团队代为处理取证、发函、诉讼等事宜。例如,某摄影师通过图虫 “碳” 计划,仅用 3 个月便完成了对某音乐平台的维权诉讼。
注意事项:自行联系侵权方前,需先通过公证或区块链存证固定证据,避免对方删除侵权内容导致证据灭失。
三、应对侵权纠纷的四步策略
- 核实函件真实性
收到律师函后,首先通过企业信用信息网或司法局官网核查发函方身份,排除 “碰瓷” 可能。例如,若函件公章与工商登记不符,可暂不回应。
- 内部自查与权利核查
- 确认使用行为:核实是否实际使用被指控图片,是否取得合法授权;
- 核查权利有效性: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或版权局查询对方权利状态,例如专利是否有效、作品是否登记。
案例参考:某公司因未核实授权,误将已过期的软件许可视为有效,最终被迫支付高额和解金。
- 制定应对方案
- 停止侵权行为:立即删除侵权内容、下架相关产品;
- 协商和解:根据侵权情节和商业需求,与对方协商赔偿金额或购买授权;
- 法律抗辩:若不构成侵权,可收集证据(如原创证明、授权记录)进行反驳。
技巧提示:与发函方沟通时,需统一对外口径,避免因表述不当自认侵权。
- 长期风险管控
- 建立版权管理机制:定期审查素材使用情况,更新授权记录;
- 培训员工意识:对内容创作、市场推广等部门进行版权合规培训;
- 购买侵权责任险:通过保险转移部分法律风险。
? 行业趋势:生成式 AI 与版权保护的新挑战
应对建议:
- 谨慎使用 AI 素材:对 AI 生成的图片进行反向搜索,排查是否与受版权保护的作品相似;
- 寻求法律意见:在商业项目中使用 AI 素材前,咨询律师确认版权归属;
- 关注平台政策:图虫等平台可能推出 AI 生成内容的版权认证服务,需及时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