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时看很多 AI 生成的内容,总觉得差点意思 —— 要么像机器人念稿,要么逻辑跳脱,读者划两下就跑了。其实去 AI 味儿没那么复杂,核心就是让内容像 “真人聊出来的”,还得让读者愿意从头看到尾。今天就掏掏干货,全是经过实测的核心技巧。
🗣️ 先学 “说人话”:用人类表达节奏打破机械感
AI 最容易暴露的问题,就是句式太 “规整”。要么一长串复杂句堆到底,要么全是短句像打电报,这两种都得改。
人类说话时,会自然交替长短句。比如讲背景时说:“上周帮一个博主改稿,他用 AI 写的旅游攻略,全是‘XX 景点位于 XX 地区,拥有 XX 历史,适合 XX 人群’这种句式,读着像说明书。” 到了重点就会缩短:“改完后,开头直接说‘在大理住了 3 天,发现最舒服的不是古城,是洱海边的小渔村’—— 这才像活人分享。” 所以改 AI 稿时,先把连续 3 句以上相同结构的句子拆开,长句里塞个短句转折,比如 “这家咖啡店环境不错(长句铺垫),但!咖啡真的一般(短句强调)”,瞬间就有那味儿了。
还要敢加 “废话”。AI 总怕说多余的话,但人类聊天就爱带点语气词和随口一提的内容。比如写美食测评,别只说 “XX 蛋糕口感绵密,甜度适中”,可以加一句 “咬第一口时还担心太甜,结果嚼到中间有股淡奶香味儿,意外清爽 —— 真不是吹”。这里的 “咬第一口时还担心”“真不是吹” 就是关键,既自然又拉近和读者的距离。
另外,避免 “绝对化表达”。AI 爱用 “所有”“一定”“必须”,但人说话会留余地。比如不说 “所有读者都喜欢短段落”,而是 “大部分人刷手机时,看到超过 3 行的段落就容易划走,除非内容特别勾人”。这种带 “大部分”“除非” 的表达,既符合事实,又更像真人判断。
📱 适配阅读场景:搞懂 “读者在哪看” 比内容本身更重要
同样一篇内容,有人在地铁上刷,有人在睡前躺床上看,场景不同,对 “AI 味儿” 的敏感度完全不一样。想让读者读下去,得先想清楚他们在哪看、怎么看。
碎片化场景(比如通勤、排队)最忌 “绕”。这种时候读者注意力只能集中 10-20 秒,AI 那种 “先铺垫背景,再讲原因,最后给结论” 的逻辑根本行不通。得把核心信息往前怼,比如写 “夏季防晒技巧”,别先讲 “紫外线的危害”,开头直接说 “今天实测了 5 种防晒方式,最方便的是戴宽檐帽 —— 比涂防晒霜省时间,还不闷痘”。后面再补背景,读者才愿意留。
深度阅读场景(比如晚上睡前)则怕 “浅”。这种时候读者有耐心,但 AI 容易东拉西扯没重点。改稿时要加 “钩子”,每 300 字左右留个小疑问或反转。比如写职场干货,讲完 “周报要分重点” 后,加一句 “你可能会说‘我一直这么写,领导还是不看’—— 那是因为你没加‘数据对比’,上周帮同事改完,领导直接在会上夸了”。用这种 “你可能觉得”“其实不然” 的互动感,勾着读者往下翻。
还要注意 “阅读载体”。在手机上看的内容,段落不能长,每段最多 3 行;如果是公众号图文,适当加换行和表情符号分隔(比如 “👉”“⚠️”);要是发在小红书,开头可以用 “亲测有效!”“踩坑提醒” 这种更口语的词。AI 经常不管载体一通写,咱们得根据发布平台调整,这步做好,完读率至少能提 20%。
📌 用 “真实细节” 填内容:AI 缺的就是 “具体”
AI 写东西总爱说 “大概”“可能”,但人类信任的是 “具体到能验证” 的内容。比如写 “如何选笔记本电脑”,AI 会说 “根据需求选择配置”,但读者要的是 “我上周帮学生选电脑,预算 5000 元,平时剪视频,最后选了 XX 型号 —— 因为它的显卡在同价位里显存最大,导出 10 分钟视频比同配置快 2 分钟”。
怎么加细节?记住 “5W1H 原则”:谁(Who)、在哪(Where)、做了什么(What)、什么时候(When)、为什么(Why)、怎么做的(How)。AI 写 “运动能减肥”,你可以改成 “我表姐之前尝试跳绳减肥,每天跳 2000 下,坚持 3 周瘦了 4 斤 —— 但她中途差点放弃,因为第 5 天膝盖疼,后来改成每天跳 1000 下加拉伸,就没事了”。这里的 “表姐”“2000 下”“3 周 4 斤”“膝盖疼” 都是细节,比干巴巴的结论有说服力多了。
还要敢说 “缺点”。AI 总怕得罪人,写推荐类内容时只说好话,但真人分享会坦诚 “这东西好是好,但有个小问题”。比如推荐一款 APP,别说 “XXAPP 功能强大,操作简单”,可以说 “XXAPP 查快递真方便,输入单号直接显示物流 —— 唯一麻烦的是首次登录要绑定手机号,我当时犹豫了半天”。承认小缺点,反而显得真实,读者更愿意相信你说的优点。
🔍 开头结尾下狠功夫:30 秒抓不住人,后面全白搭
完读率低,80% 是开头没做好。AI 写开头最爱 “下定义”“抛概念”,比如写 “时间管理”,上来就说 “时间管理是指通过规划等方式提高效率的方法”—— 读者看到这就划走了。
好开头就两种:要么 “戳痛点”,要么 “给好处”。戳痛点可以说 “每天下班前总觉得没干活?我之前也这样,后来用了个笨办法,现在每天能多做完 2 件事”;给好处可以说 “花 5 分钟看完这篇,你发朋友圈的文案能少掉一半赞 —— 亲测调整后,我上周的动态互动量涨了 3 倍”。开头必须在 30 秒内让读者觉得 “这东西和我有关”,AI 没这意识,咱们得手动改。
结尾别 “总结全文”。AI 总爱说 “总之,以上就是 XX 技巧”,但真人聊天会留个小互动或后续。比如结尾可以说 “这招我用了半年,上周教给新来的同事,他说比看教程有用 —— 你要是试了,记得回来告诉我效果呀”。或者留个小问题:“对了,你们平时觉得 AI 写的内容最别扭的地方是啥?评论区聊聊,下次专门讲”。这种开放式结尾,既自然又能增加互动,还能给后续内容攒素材。
🛠️ 最后一步:用 “反向检查” 揪出漏网的 AI 痕迹
改完后别着急发,用这几个小方法再筛一遍。先 “大声读出来”—— 要是读着拗口、断句奇怪,那就是还有 AI 味儿,比如 “该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效率”,读着像背书,改成 “这么做效率能提不少” 就顺了。
再检查 “有没有重复词”。AI 容易在一段里反复用同一个词,比如连续说 “重要的是”“重要的是”,改成 “关键是”“更核心的是” 会更自然。还有 “避免专业词堆砌”,比如不说 “运用 SWOT 分析法进行规划”,换成 “从优势、劣势、机会、风险四个方面想想”,普通人更能懂。
还可以用 “替换法”。把 AI 常用的 “实现” 换成 “做到”,“进行” 换成 “做”,“提升” 换成 “涨”“变高”—— 比如 “提升用户体验” 改成 “让用户用着更舒服”,瞬间口语化。这步虽然简单,但能去掉 60% 的机械感。
其实去 AI 味儿的核心,就是 “把 AI 写的‘说明书’,改成真人的‘聊天记录’”。不用追求完美,重点是让读者觉得 “这是个活生生的人在分享经验”。你想啊,谁会愿意跟机器人聊半天呢?咱们要做的,就是让内容回归 “交流” 的本质 —— 毕竟,读者愿意读下去,才是内容最该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