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揭秘 AI 洗稿与原创界限:公众号运营者必知的 AIGC 内容审核新规
📜 新规落地:AI 生成内容监管升级
🧠 AI 洗稿的三大套路与识别方法
把原文的时间、地点、人物改掉,核心逻辑和叙事结构却一模一样。比如某篇虚假文章把 “济南吴大娘摆摊被罚” 改成 “郑州王大爷卖菜被查”,但情节和数据完全照搬。这种内容用普通查重工具可能显示相似度不高,但语义分析就能识破。
从不同文章中截取片段,用 AI 重新组合。上海警方破获的案件里,嫌疑人就是把网络传言和 AI 生成内容混合,编造涉企谣言,导致企业营业额下降 20%。这类内容看似 “原创”,实则漏洞百出,比如前后逻辑矛盾、细节经不起推敲。
有些 MCN 机构用 AI 批量生成 “快餐式” 内容,像简单剪辑影视片段配上网络小说音频,或者用雷同文案博取特定人群流量。这类内容虽然形式多样,但缺乏深度,用户体验差,很容易被平台识别为 “低质灌水”。
🛡️ 合规创作:从源头规避风险
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AI 生成的图片、视频必须添加标识。公众号文章里要是用了 AI 生成的素材,哪怕只是一张配图,也要在显眼位置注明 “本图由 AI 生成”。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判例就提醒我们,平台有权对未标识的 AI 内容限流,甚至处罚账号。
单纯依赖平台审核不够,得有自己的 “过滤网”。建议用 “技术 + 人工” 双保险:先用腾讯云内容安全服务检测文本相似度和语义风险,再让编辑团队核查内容真实性。比如涉及社会事件的文章,要交叉验证信息来源,避免传播谣言。
AI 可以辅助创作,但不能替代人类思考。比如写行业分析时,先用 AI 收集数据,再由编辑提炼观点、补充案例。这样既提升效率,又能保证内容的独特性。今日头条就曾封禁 640 个批量发布 AI 生成虚假内容的账号,可见平台对 “纯机器产出” 的零容忍。
💡 实战技巧:提升原创度的三个方向
把 AI 生成的初稿当作素材库,进行深加工。比如在数据解读部分加入自己的行业经验,或者针对用户痛点提出解决方案。这样的内容既有 AI 的效率,又有真人的温度。
结合账号定位,打造差异化内容。比如科技类公众号可以分析 AI 技术对行业的影响,财经号可以解读政策对市场的冲击。上海某茶饮企业被 AI 谣言攻击的案例就说明,有深度的原创内容能增强用户信任。
区块链存证是个好帮手。通过腾讯云 TBaaS 等平台记录创作过程,生成不可篡改的证据链。这样既能证明原创性,又能在遇到侵权纠纷时快速维权。
⚠️ 违规代价:从封号到法律追责
🚀 未来趋势:合规与创新并存
比如用 AI 生成数据分析报告、活动海报等辅助内容,同时明确标注来源。这样既提升效率,又符合规定。
用户真正需要的是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 “标题党”。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判决就强调,平台在审核时要兼顾技术标准和用户体验。把精力放在提升内容质量上,才是长久之计。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