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 AI 写出来的东西总像 “双胞胎”?
每天打开后台,都能收到粉丝发来的截图 —— 两篇不同账号发的 AI 文章,连案例细节都长得一样。这不是巧合,现在用 AI 写东西的人越来越多,但 80% 的人都在犯同一个错:把 AI 当成全自动机器,输入关键词就等着出稿。
你想啊,大家都用同款工具,喂进去的指令又差不多,生成的内容能不一样吗?上周看到一份行业报告,说某平台上 AI 生成的内容里,有近 60% 存在明显的同质化问题。这些内容不仅读者不爱看,搜索引擎也会降权,等于白忙活。
真正会用 AI 的人,都懂一个道理:AI 是画笔不是画家。能不能画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关键看你怎么用这支笔。下面这三个技巧,是我带团队做了 200 多组测试才总结出来的,亲测能让 AI 内容的原创度提升至少 70%。
🎯 技巧一:给 AI 装个 “独家数据库”
很多人用 AI 写东西,就给一句 “写一篇关于职场沟通的文章”。这种指令跟没说一样,AI 只能给你搬教科书上的套话。想要不一样的内容,得先让 AI “知道” 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我试过一个方法特别管用:每次写之前,先准备 3 样东西 —— 自己的亲身经历、行业内部数据、小众案例。比如写 “远程办公效率” 这个主题,我会告诉 AI:“结合我们团队去年用飞书的 3 个月试点数据(具体到每周会议时长减少 23%),还有我带的小组里 3 个妈妈员工的实际反馈,分析远程办公对已婚职场人的影响。”
你猜怎么着?生成的内容里全是具体的数字和真实场景,根本不可能跟别人撞车。这些独家信息就像给 AI 装了个秘密武器库,写出来的东西自带你的个人印记。
还有个小窍门,每次让 AI 生成内容时,加上一句 “用 XX(你的行业 / 身份)的视角来写”。比如你是做餐饮的,就让它 “用连锁火锅店店长的视角”;你是宝妈,就指定 “用 3 岁孩子妈妈的口吻”。身份越具体,内容的独特性就越强。
✂️ 技巧二:学会 “拆零件重组”
AI 生成的初稿,顶多算个半成品。直接用?等于穿跟别人同款的衣服还不换配饰。我团队的做法是,拿到 AI 初稿后,先拆成 “观点、案例、数据、金句” 四个零件,再重新组装。
上个月写一篇关于短视频运营的文章,AI 给的结构是 “账号定位→内容制作→流量获取”,这太常规了。我们把它改成 “从 0 到 10 万粉,我踩过的 3 个坑对应 AI 给的 3 个方案”,用自己的经历重新串联这些内容。
案例部分更要动大手术。AI 爱用那些被说烂了的例子,比如写私域就提瑞幸,写直播就说李佳琦。你得把这些换成自己见过的、做过的。我有个学员是开花店的,她把 AI 写的 “节日营销技巧” 里的案例,全换成了自己花店情人节的实操细节,阅读量直接翻了 3 倍。
语言风格也得改。AI 写东西总带着一股 “说明书味”,你得用自己的话再讲一遍。比如 AI 说 “用户转化率提升显著”,你可以改成 “后台数据跳红那天,我盯着屏幕笑了十分钟”。这种带情绪的表达,AI 学不来,也是最能体现原创性的地方。
🧠 技巧三:建立 “反套路思维”
现在的 AI 内容,一眼就能看出套路:开头抛个问题,中间分三点,结尾喊口号。想让内容不一样,就得反着来。
我常用的一个方法是 “换个战场”。比如大家都在写 “小红书爆款标题公式”,我就写 “那些爆款标题不会告诉你的 3 个禁忌”。同样的主题,换个相反的角度,内容自然就有了差异性。
还有个更狠的招:故意让 AI 犯错。先让 AI 按常规思路写,然后挑出那些明显套路化的部分,自己重新写。比如 AI 写 “做自媒体要坚持”,我就写 “我见过太多坚持不下去的人,他们缺的不是毅力而是这个”。用质疑和反思打破惯性思维,内容马上就有了个人特色。
记得上个月写一篇关于 AI 写作工具的测评,市面上的文章都在说 “哪个工具最好用”。我反其道而行之,写了 “不同工具适合不同人,这 5 类人根本不适合用 AI 写东西”。结果那篇文章成了当月爆款,因为它解决了大家真正的困惑,而不是随大流喊口号。
💡 最后想说的是,AI 只是个工具,真正决定内容价值的还是人。那些担心 AI 会让内容同质化的人,可能忘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好内容从来不是生产出来的,而是生长出来的。它带着你的经历、你的思考、你的温度,这些都是 AI 拿不走的东西。
下次用 AI 写东西的时候,不妨多问自己一句:这篇内容里,有多少是 “只有我能写出来” 的部分?把这个比例提上去,原创性自然就有了。毕竟,读者爱的从来不是完美的文字,而是文字背后那个真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