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 AI 写作工具写短篇对话还行,一到长篇故事就拉垮?前几章里角色还是个暴躁的土匪,写到后面突然变成温文尔雅的书生 —— 这种 "性格分裂",本质是 AI 对 "上下文" 的理解出了问题。
彩云小梦的第一步,是给每个角色建一个 "数字人格档案"。这档案可不是随便写写,而是结构化的特征库,包含三大块:
- 基础属性:年龄、职业、成长背景这些硬信息。比如 "25 岁花店老板娘,从小在南方小镇长大",这些会直接影响她的用词习惯 —— 可能更爱说 "侬" 而不是 "你",提到天气会联想到梅雨季节。
- 情感倾向:对不同事件的本能反应。比如 "看到流浪猫会心软但嘴上说麻烦",这种 "口嫌体正直" 的特质,需要 AI 记住 "行为 = 否定 + 行动" 的模式,而不是单纯输出 "喜欢猫" 或 "不喜欢猫"。
- 语言指纹:口头禅、句式偏好、禁忌词。像《武林外传》里的佟湘玉,"额滴神啊" 和 "展堂~" 就是她的语言指纹,AI 得确保每 1000 字里至少出现 1-2 次,同时避免用现代网络词。
很多人以为上下文记忆就是把前面写的内容全存起来,其实大错特错。几万字的内容里,真正影响角色反应的 "关键信息" 可能只有 20%。彩云小梦的聪明之处,在于它会挑重点记。
光记还不够,得有 "纠错机制"。彩云小梦每生成一句台词,背后都有个 "校验器" 在盯着 —— 这玩意就像个严格的编剧,会问三个问题:
- 这句话符合角色的语言指纹吗?比如设定的是北方糙汉,突然冒出 "人家好怕怕哦",校验器会直接打回,让 AI 重写。
- 这个行为和前面的设定冲突吗?比如角色明明有洁癖,却突然徒手摸垃圾桶,校验器会触发 "冲突警报",要么让 AI 修改行为,要么让剧情合理化这个反常(比如 "他急着救人,顾不上洁癖了")。
- 情绪波动符合上下文吗?刚经历丧亲之痛,转头就哈哈大笑,校验器会强制降低这种情绪的可能性,除非用户明确写了 "他疯了"。
虽然技术很牛,但用户的配合也很重要。我实测过,用这三个办法能让角色性格一致性再提升 30%:
- 开头写个 "角色小传":不用太长,200 字就行,把核心性格、口头禅、禁忌点写清楚。比如 "李大海,40 岁,汽修工,脾气暴但心软,最恨别人说他技术差,口头禅‘放着我来’"。AI 会把这个小传当成 "初始档案",后面的内容都围绕这个展开。
- 重复强化关键特征:比如角色怕蛇,第一次遇到蛇写 "他脸色发白",第二次可以写 "他后退半步,声音发颤",第三次写 "他直接僵在原地"。重复不是啰嗦,是帮 AI 加深记忆 ——重复 3 次以上的特征,会被 AI 标为‘核心锚点’。
- 及时修正反常行为:如果发现角色说的话不对劲,直接在后续内容里 "掰回来"。比如 AI 让洁癖角色摸了垃圾桶,你可以接一句 "他摸完立刻狂喷消毒液,嘴里骂着‘晦气’"。AI 会捕捉到这个修正,后面就不会再犯类似错误。
实事求是说,彩云小梦也不是万能的。我测试过 10 万字以上的长篇,发现这两种情况容易出问题:
- 角色经历重大转折后:比如从 "天真少女" 突然变成 "复仇女王",中间如果没有足够的铺垫,AI 可能会在过渡期出现性格混乱 —— 前半句还撒娇,后半句就放狠话,显得很割裂。这时候需要用户手动写清楚 "她变了,因为...",给 AI 一个明确的 "性格转变信号"。
- 多角色互动复杂场景:三个以上角色同时对话时,AI 偶尔会搞混谁是谁的性格。解决办法是给角色起差异大的名字,说话时带上动作描写(比如 "王磊把烟头摁灭,粗声说..."),帮 AI 区分角色。
对比过市面上其他 AI 写作工具,彩云小梦的上下文记忆有两个明显优势:
听说彩云小梦团队正在研发 "性格预判技术"。简单说,就是 AI 不仅能记住角色过去的样子,还能预判他在新场景下会怎么做。比如知道角色恐高,那他第一次坐缆车时,AI 会提前生成 "手心冒汗、不敢看窗外" 的反应,不用等用户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