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维码标识:标本的 “数字身份证”
- 基本信息:扫描二维码后,首先看到的是标本的名称、采集地点、形成时代等基础信息。比如一块来自寒武纪的三叶虫化石,你能清楚知道它是在哪个地层发现的。
- 详细特征:还能看到标本的地质产状、主要用途等 24 项内容。以一块矿石标本为例,你可以了解到它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以及在工业上的应用价值。
- 历史背景:每个标本都有自己的 “前世今生”。通过二维码,你能了解到所属矿床的发现和开发史,甚至还能看到相关的地质图和研究成果。
NSII 的二维码采用了国际通用的 QR 码标准,同时结合了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制作过程中,会将标本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而且,二维码的容错率很高,即使部分损坏也能正常读取。
很简单,只要打开手机的扫码功能,对准标本旁边的二维码轻轻一扫,就能进入 NSII 平台查看相关信息。无论是在博物馆、学校实验室,还是野外考察现场,都能随时随地获取标本的详细资料。
? 3D 展示:让标本 “活” 起来
NSII 平台采用了先进的 3D 建模技术,对标本进行全方位扫描和建模。扫描过程中,会记录下标本的形状、纹理、颜色等信息,然后通过计算机生成高精度的 3D 模型。这些模型可以在网页上进行交互展示,用户可以通过鼠标或触摸屏幕进行旋转、缩放等操作。
- 更直观的观察:传统的标本展示只能看到一个角度,而 3D 展示可以让你从任意角度观察标本,甚至能看到一些在实物上难以察觉的细节。比如一块岩石标本,你可以通过 3D 模型观察到其内部的矿物晶体结构。
- 沉浸式体验:结合虚拟现实(VR)技术,用户还能进入虚拟的标本展厅,仿佛置身于博物馆中,近距离观察标本。这种沉浸式体验能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标本的价值。
- 便于研究和教学:对于科研人员和学生来说,3D 展示提供了更便捷的研究和学习方式。他们可以在电脑上对标本进行测量、分析,还能与其他研究者分享模型,进行远程讨论。
? 应用案例:从校园到科研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加入了中国大学植物网联盟,利用 NSII 平台建立了校园植物网。学生们可以通过扫描植物标本上的二维码,查看植物的详细信息和 3D 模型。学校还开发了实习植物图库,涵盖了湖北神农架、北京、上海等六个实习地点的常见植物,为学生的实习和学习提供了便利。
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了全国各地的岩矿化石标本资源,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通过二维码和 3D 展示功能,科研人员可以快速获取标本的详细信息,进行远程研究和分析。这大大提高了科研效率,促进了学术交流。
武汉的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馆展示了世界首头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鱀豚 “淇淇” 的 3D 复原标本。通过 3D 技术,“淇淇” 仿佛重新 “活” 了过来,让公众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这一珍稀物种。这种展示方式不仅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也增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 如何使用 NSII 平台?
打开浏览器,输入 NSII 平台的官方网址(http://www.nimrf.net.cn),进入平台首页。
在搜索框中输入你感兴趣的标本名称或关键词,比如 “三叶虫化石”,点击搜索按钮。平台会列出相关的标本信息。
点击你感兴趣的标本,进入详情页面。在这里,你可以查看标本的基本信息、3D 模型、相关研究成果等内容。如果标本有二维码标识,你还可以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快速进入详情页面。
在 3D 展示页面,你可以通过鼠标或触摸屏幕对标本进行旋转、缩放等操作,全方位观察标本的细节。如果你的设备支持 VR 技术,还可以进入虚拟展厅,进行沉浸式体验。
? 未来展望:让标本资源触手可及
- 增加语音导览功能,让用户在查看标本时能够听到专业的讲解。
- 开发移动端应用,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访问平台资源。
-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标本的智能识别和分类。
- 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利用 3D 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展示。
- 在地质勘探领域,通过二维码标识和 3D 展示,提高勘探效率和准确性。
- 在生态保护领域,建立生物标本数据库,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 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博物馆的合作,整合更多的标本资源。
- 开展科普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自然科学。
- 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