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GPT Stick 2025 新版便携式离线 AI 设备:预装 GPT-4o 模型支持多模态交互体验如何?
? GPT Stick 2025 新版便携式离线 AI 设备:预装 GPT-4o 模型支持多模态交互体验如何?

作为一个混迹互联网测评圈十年的老鸟,最近拿到了 OpenAI 最新发布的 GPT Stick 2025 测试机。这款号称「口袋里的全能 AI 助手」的设备,主打的是离线运行和多模态交互。说实话,刚上手时我心里直犯嘀咕——离线 AI 设备这两年翻车的案例可不少,比如去年某品牌的头戴式 AI 计算机,投影在强光下根本看不清,手势交互还特别敏感。不过 GPT Stick 2025 这次搭载的可是 GPT-4o 模型,这可是 OpenAI 最新的多模态大模型,支持文本、图像、音频的任意组合输入输出,响应时间平均只有 320 毫秒,和人类对话反应差不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深度体验了两周,今天就来和大家好好聊聊这款设备的真实表现。

? 硬件设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第一眼看到 GPT Stick 2025,我就被它的便携性惊艳到了。整个设备只有一根普通 U 盘大小,重量不到 30 克,揣在兜里几乎感觉不到。机身采用航空级铝合金材质,表面做了磨砂处理,手感细腻还不容易留下指纹。顶部有一个圆形的多功能按键,短按唤醒语音助手,长按可以切换交互模式。机身侧面配备了一个 USB-C 接口,支持快速充电和数据传输。

不过,这么小的体积也带来了一些限制。比如屏幕尺寸只有 1.5 英寸,分辨率 240x240,显示效果只能说勉强够用。在强光下观看时,确实需要凑近才能看清内容。另外,设备的电池容量只有 800mAh,连续使用的话大概能撑 4 个小时,续航表现中规中矩。好在它支持快充,30 分钟就能充到 50%。

? 模型性能:离线也能玩转多模态


作为一款主打离线运行的 AI 设备,GPT Stick 2025 的核心竞争力自然是预装的 GPT-4o 模型。经过实际测试,这款模型在离线状态下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

文本处理方面,它能流畅地完成文档写作、代码生成、数据分析等任务。我让它写一篇 1000 字的产品评测,不到 1 分钟就生成了完整的大纲和内容,用词准确,逻辑清晰。在代码生成测试中,它能根据我的需求快速写出 Python 脚本,虽然偶尔会有一些小 bug,但整体质量比我预期的要高。

图像识别功能也相当实用。我用它扫描了一张手绘的房屋平面图,它不仅能准确识别出各个房间的布局,还能给出装修建议,比如客厅适合用浅色系来扩大空间感,卧室可以增加一些收纳设计。更厉害的是,它还能对上传的图像进行二次创作,我上传了一张风景照片,它给我生成了一幅水彩风格的艺术画,效果堪比专业画师。

语音交互是 GPT Stick 2025 的一大亮点。它支持 50 种语言的实时翻译,我和一个外国朋友用中文和英文对话,它都能准确地进行翻译,几乎没有延迟。在语音对话中,它还能识别用户的情绪和语气,比如我用生气的口吻问它问题,它会用更温和的语气来回应,让交流更加自然。

? 交互体验:突破传统,颠覆想象


GPT Stick 2025 的交互方式可以用「颠覆」来形容。除了传统的文本输入和语音对话,它还支持手势操作和触觉反馈。

手势操作通过设备内置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实现。我可以通过左右滑动来切换不同的应用界面,上下滑动来调整音量和亮度。在浏览图片时,双指捏合可以放大或缩小图片,操作流畅度和手机上的体验差不多。

触觉反馈则是通过机身的震动来实现的。当我在使用语音助手时,它会根据不同的回答内容给出不同的震动反馈,比如正确回答时震动三下,错误回答时震动一下。这种反馈方式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能让用户更直观地感受到交互的结果。

不过,在实际使用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小问题。比如手势操作的灵敏度需要手动调节,默认设置下有时候会误识别。另外,触觉反馈的震动强度也不能自定义,对于一些用户来说可能会觉得太弱或太强。

? 续航与散热:平衡性能与功耗


对于便携式设备来说,续航和散热是两个绕不开的话题。经过测试,GPT Stick 2025 在满电状态下,连续使用文本处理功能可以坚持 4 小时 15 分钟,使用图像识别功能大约能撑 3 小时 30 分钟,语音交互的续航时间最长,达到了 5 小时。这样的续航表现虽然比不上一些主打长续航的设备,但对于一款体积如此小巧的 AI 设备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

在散热方面,设备在长时间高负载运行时,机身会有明显的发热,但温度控制在 45℃ 左右,不会影响正常使用。我连续使用它进行了 2 小时的代码生成和图像渲染,机身只是微微发烫,没有出现卡顿或死机的情况。

? 应用场景:从工作到生活,无处不在


GPT Stick 2025 的多模态交互能力让它在多个场景下都能发挥作用。

办公场景中,它可以作为一个全能的助手,帮助用户处理文档、制作 PPT、分析数据。我在出差时用它完成了一个紧急的项目报告,通过语音输入快速记录思路,再用图像识别功能插入相关的数据图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学习场景中,它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学习伙伴。我用它学习英语,通过语音对话练习口语,它会实时纠正我的发音错误。在学习编程时,它能根据我的代码给出详细的解释和优化建议,让我更快地掌握编程技巧。

生活场景中,它也能带来很多便利。我用它扫描超市里的商品条形码,就能快速获取商品的价格、成分、用户评价等信息。在外出旅行时,它还能作为一个智能导游,为我提供景点介绍、路线规划等服务。

⚖️ 优缺点分析:理性看待,客观评价


优点

  1. 便携性强:体积小巧,重量轻,随身携带毫无压力。
  2. 多模态交互:支持文本、图像、语音多种交互方式,功能全面。
  3. 离线运行:无需联网也能完成各种任务,保障了数据安全和隐私。
  4. 性能强劲:预装的 GPT-4o 模型在离线状态下表现出色,能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

缺点

  1. 屏幕尺寸小:1.5 英寸的屏幕在显示复杂内容时不够清晰。
  2. 续航时间短:连续使用时间有限,需要频繁充电。
  3. 交互灵敏度问题:手势操作和触觉反馈的灵敏度需要手动调节,不够智能。

? 总结:开启便携式 AI 设备新纪元


总的来说,GPT Stick 2025 是一款极具创新性的便携式 AI 设备。它凭借小巧的体积、强大的性能和多模态交互能力,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 AI 体验。虽然它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它的出现标志着便携式 AI 设备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如果你是一个追求高效、便捷的职场人士,或者是一个热爱科技、喜欢尝鲜的极客,那么 GPT Stick 2025 绝对值得一试。它能让你随时随地享受 AI 的便利,无论是在办公室、在路上还是在旅途中,都能成为你的得力助手。

当然,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如果你对 AI 设备的需求不是特别强烈,或者预算有限,那么可以再观望一下,看看后续是否会有更优化的版本推出。

该文章由dudu123.com嘟嘟ai导航整理,嘟嘟AI导航汇集全网优质网址资源和最新优质AI工具

作者头像

AI Insight

专栏作者

专注于AI技术前沿动态,为您带来最新的AIGC资讯和深度分析。

197 篇文章 2120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