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 PPT 设计就像搭积木,大多从现成模板入手,把文字和图片往预设框架里填。比如常见的 “商务蓝” 模板,首页放公司 logo,中间分点列数据,结尾加个感谢页,整个过程更像是信息搬运。这种方式的好处是上手快,半小时就能拼出一份 PPT,但缺点也很明显 —— 模板的局限性会压制内容个性,比如需要讲一个产品研发故事时,模板里的静态图表根本撑不起情节起伏。
传统 PPT 里的动画大多是点缀,比如点击鼠标时文字 “飞入”、图片 “缩放”,这些效果更多是让页面切换不那么生硬,对内容传达没实质帮助。而且很多人怕动画显得花哨,干脆只用 “淡出”“擦除” 这类基础效果,结果整个演示像放幻灯片,观众看着容易走神。
传统 PPT 设计很少考虑品牌调性,最多换个 logo 和主色调,字体、图标、排版还是模板那套。比如两家不同行业的公司,用同一套模板改出来的 PPT,除了文字内容不同,视觉风格几乎一模一样,完全体现不出品牌个性。
传统 PPT 设计胜在门槛低,普通人用办公软件就能上手,网上还有大量免费模板,适合紧急情况下快速出稿。但如果要做高质量设计,比如复杂图表美化、动画调试,也需要花不少时间,而且受限于软件功能,很多创意实现不了。
- 日常工作汇报:传统 PPT 更合适。比如每周的进度总结、数据报表展示,重点是清晰高效,观众对动画要求不高,用模板快速整理信息反而更实用。这时候如果用博纳演示做复杂动画,反而会显得喧宾夺主,让领导觉得 “不务实”。
- 商业提案 / 发布会:博纳演示是首选。比如给投资机构讲创业项目,需要用动画直观展示市场模型、盈利逻辑;产品发布会需要用定制化视觉语言传递品牌调性,这时候科技动画和定制方案能大幅提升感染力。曾经见过一个智能硬件团队用博纳演示做融资路演,通过动态拆解产品内部结构,配合模拟使用场景的动画,让投资人快速理解技术优势,当场就拿到了意向投资。
- 教育培训 / 知识分享:两者可以结合。比如讲历史事件时,用传统 PPT 展示时间线和关键人物,用博纳演示的动画还原历史场景;讲数学公式时,用静态文字解析原理,用动态动画演示推导过程,既能保证知识严谨性,又能让内容更生动。
假设我们要做一个 “智能家居解决方案” 的演示,看看两种方式的区别:
- 传统 PPT 流程:
- 网上下载 “科技感” 模板,修改首页标题和公司 LOGO。
- 分章节插入文字内容,每个章节配一张智能家居图片(可能还是网上找的通用素材)。
- 给标题加 “擦除” 动画,图片加 “淡入” 动画,检查页码和字体统一。
整个过程像填空,最后呈现的是图文混排的文档,缺乏连贯的叙事逻辑,图片和文字是分开的,观众需要自己在脑子里拼凑场景。
- 博纳演示流程:
- 确定叙事主线:从 “家庭生活痛点” 切入,比如 “回家摸黑找开关”“空调温度不合适”,然后引出智能家居解决方案,最后展示未来生活场景。
- 设计视觉符号:提取 “智能中枢” 作为核心元素,用动态图标展示各个设备如何连接到中枢(比如灯光、窗帘、空调以线条动画汇聚到手机图标)。
- 制作交互动画:在 “场景演示” 环节,点击屏幕切换 “回家模式”“离家模式”,动画自动展示灯光、窗帘、安防系统的联动变化;用 3D 模型演示智能音箱的语音控制功能,当说出 “打开客厅灯” 时,模型嘴巴张开,灯光同步亮起。
这样的演示不是静态图片加文字,而是让观众跟着动画流程 “体验” 智能家居的便利,比如看到 “离家模式” 下窗帘自动关闭、安防系统启动的动画,客户能直观感受到方案的价值,而不是靠文字描述去想象。
采访过一些企业用户,他们对两种方式的感受很真实:
- 某创业公司 CEO 说:“以前用传统 PPT 谈合作,客户经常走神,后来用博纳演示做了产品动画演示,客户盯着屏幕全程没分心,还主动问那些动画能不能发给他们留底。”
- 一位大学讲师说:“我发现用博纳演示放实验动画时,学生们的抬头率明显提高,以前讲电路原理,画电路图半天没人看懂,现在用动画模拟电流流动,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
- 也有行政人员吐槽:“刚开始用博纳演示觉得麻烦,要学动画设置,但熟练后发现,给领导做汇报时,那些贴合内容的动画能帮我把话说得更清楚,现在领导看我做的 PPT,会夸‘思路很清晰’,其实是动画帮了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