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献整理救星:用 Obsidian 的 Text Generator Plugin 玩转 GPT-3
一、? 3 分钟啃完 10 页文献:AI 摘要让阅读效率起飞
- 把 PDF 拖进 Obsidian 库,右键选择「Generate Summary」
- 在弹窗里选「Academic Paper Summary」模板
- 喝口水的功夫,AI 就会生成三段式摘要:研究背景、核心方法、结论亮点一目了然
划重点!不同文献类型的生成技巧:
- 期刊论文:用「Journal Article Outline」模板,直接生成「研究问题 - 实验设计 - 创新点」结构
- 报告类文献:试试「Executive Summary」,AI 会提炼数据表格里的关键趋势,比如把 20 页的市场报告浓缩成 3 个核心结论
- 古籍 / 长文:分段处理更精准,选中 500 字段落生成「段落大意」,比手动划重点快 10 倍
二、? 治好笔记「碎片化」:AI 帮你织一张「知识网」
✅ 分析当前笔记关键词,比如「认知心理学」「记忆曲线」
✅ 扫描库里所有笔记,找出包含「艾宾浩斯」「遗忘规律」的旧笔记
✅ 生成 3 条最相关的链接建议,直接点击就能插入
进阶用法!让 AI 帮你做笔记「深加工」:
- 当笔记只有零散要点时,输入「@expand」,AI 会补全每个要点的解释,比如把「文献综述步骤」扩展成「确定主题→筛选数据库→提取核心观点」的详细流程
- 遇到重复内容?选中两段相似笔记,用「@compare」指令,AI 会生成对比表格,比如对比两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差异,比手动整理快多了
- 写文献读后感时,输入「@reflect」,AI 会模拟学术思维,生成「本文对我的研究启发」「待验证假设」等模块,特别适合培养研究思维
三、✨ 从「搬运工」到「创作者」:AI 辅助让笔记活起来
- 生成访谈提纲:输入「用户满意度调研提纲」,AI 会给出「使用场景→痛点反馈→改进建议」的框架,还能根据产品类型调整,比如 toB 和 toC 的问题设计完全不同
- 数据可视化建议:粘贴一段用户反馈数据,输入「@visualize」,AI 会建议用词云图突出高频词,或者用柱状图对比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
- 决策推演:输入「假设用户流失率上升 10%,可能原因」,AI 会从产品、运营、竞品三个维度生成 10 条分析,每条都能展开成子笔记
四、⚙️ 个性化设置:让 AI 更懂你的「知识脑」
1. 提示词模板库
2. 输出风格调整
- 写文献综述用「学术严谨」,AI 会自动加入「如图 1 所示」「参考文献 [5] 指出」等规范表述
- 记日常灵感用「口语化」,生成的内容像自己随手写的笔记,完全没有机器感
- 处理长文时用「简洁摘要」,AI 会砍掉冗余表述,只保留核心信息,比如把 500 字段落浓缩成 3 句话的关键点
3. 知识库训练
五、⚠️ 避坑指南:这些地方要注意
- 文献格式限制:目前对扫描版 PDF 支持一般,最好用文字版 PDF,识别准确率能提升 80%
- 提示词越具体越好:比如「生成 2023 年社交媒体用户行为文献摘要」比「生成摘要」效果好 10 倍
- 定期清理缓存:插件会缓存历史生成内容,笔记库超过 10GB 后建议每周清理一次,否则生成速度会变慢
- 重要内容手动核对:AI 生成的摘要 90% 准确,但涉及数据、公式时,最好花 1 分钟对照原文,避免低级错误
六、? 真实使用场景:从学生到职场人的效率革命
学生党
- 写课程论文时,用「论文大纲生成」快速搭框架,AI 会根据学科自动调整,比如文科侧重「理论分析 - 案例论证」,理科侧重「模型构建 - 实验验证」
- 整理读书笔记,输入「《xxx》核心观点」,AI 会生成「金句摘录 - 观点延伸 - 个人感悟」模板,再也不用对着空白笔记发呆
科研人员
- 处理跨学科文献,用「术语转换」功能,把计算机文献里的「深度学习模型」自动关联到自己领域的「算法优化」笔记
- 写研究计划时,AI 生成的「技术路线图」能提供新视角,比如从「数据采集 - 模型训练 - 结果验证」扩展到「伦理审查 - 跨团队协作」等环节
职场人
- 整理会议记录,输入「上周项目推进会重点」,AI 会生成「待办事项 - 责任人 - Deadline」表格,还能自动 @相关同事的笔记(当然,这里的 @是虚拟关联啦)
- 处理行业报告,用「数据趋势分析」功能,快速提炼 3 个核心结论,开会汇报时直接用,再也不用熬夜赶 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