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做研究生论文,谁还没试过用 AIGC 工具帮忙?但学校查得越来越严,一旦被判定 AIGC 占比过高,轻则返工,重则延期。所以怎么设计提示词,让生成的内容既能用,又能规避 AIGC 检测,成了很多同学的刚需。尤其是在手机端用 AIGC 工具时,屏幕小、操作没电脑方便,提示词设计更得讲究技巧。
📱手机端 AIGC 提示词设计的核心原则:“像人一样提需求”
手机端用 AIGC 工具,最大的问题是输入不方便。要是提示词写得太笼统,比如 “帮我写一段关于 XX 理论的论述”,生成的内容肯定模板化,AIGC 痕迹重得藏都藏不住。反过来,要是能把提示词设计得像跟导师请教问题一样具体,效果就完全不同。
比如写文献综述,别直接说 “生成 XX 领域近五年文献综述”。可以改成 “我正在写 XX 论文,需要梳理近五年 XX 领域的研究。目前我看到 A 学者认为 XX,B 学者反对这个观点,你能不能结合这两个争议点,帮我分析下后续研究可能的方向?记得用自己的话总结,别直接抄文献原文,就像我自己整理笔记那样”。这种带着个人思考和具体场景的提示词,生成的内容会更有 “人味”。
另外,手机端输入时可以多分段。比如用换行把需求拆成 “研究背景 + 具体任务 + 风格要求”。像 “我要写论文的引言部分(背景),需要从 XX 现实问题切入,引出 XX 理论的重要性(任务),语言别太学术,就像跟同学解释这个研究为什么有意义一样(风格)”。这样生成的内容逻辑会更贴近真人写作习惯,AIGC 检测时不容易被盯上。
✍️规避 AIGC 过高的关键:让内容 “带着你的独特性”
很多同学用 AIGC,就怕生成的内容跟别人 “撞车”。毕竟同一个工具,面对相似的提示词,很容易出现重复表达。所以提示词里一定要加入 “个人专属元素”。
比如你在论文里用了某个案例,提示词里就可以加上 “结合我论文里提到的 XX 企业案例,分析 XX 理论的应用”。甚至可以故意留一些 “个人习惯”,比如 “我平时写论文喜欢先举例子再讲道理,你按这个节奏来”。这些细节会让生成内容带上你的 “专属印记”,AIGC 检测工具很难判定为纯机器生成。
还有个小技巧,手机端输入时可以加入一些 “犹豫感”。比如 “这个部分我有点纠结,是先讲 XX 概念还是先分析 XX 数据?你能不能先试写两种开头,我看看哪种更适合我的整体风格”。这种带着思考过程的提示词,会引导 AIGC 工具生成更灵活的内容,避免千篇一律的模板化表达。
📝分步骤设计提示词:从 “搭框架” 到 “磨细节”
第一步,先让 AIGC 帮你搭框架。手机端操作时,框架别求全,先定大方向。比如 “我要写 XX 章节,核心论点是 XX。你帮我列 3 个论证角度,每个角度提 1 个需要引用的文献类型就行,不用写具体内容”。这一步生成的框架简单,后续你自己填充内容时,能加入更多个人思考,AIGC 占比自然就降下来了。
第二步,针对每个框架细节,补充 “个性化要求”。比如某个论证角度需要数据支撑,别让它直接生成数据,而是说 “我查到 XX 机构 2024 年发布的 XX 报告里有相关数据,你帮我分析下如果用这个数据来论证 XX 观点,怎么表述更自然?” 这样生成的内容就会围绕你提供的具体信息展开,而不是从它的 “数据库” 里套模板。
第三步,让它 “模仿你的语气”。可以先在手机上输入一段自己写的文字,比如 “这是我之前写的段落:‘XX 现象的本质,其实是 XX 因素和 XX 因素的相互作用’。你接下来生成的内容,能不能尽量用这种句式,别用太复杂的长句?” 很多 AIGC 工具都能识别语气模仿,手机端虽然输入麻烦,但花两分钟做这个事,后续能省很多修改时间。
🚨避坑提醒:这些提示词千万别用
有些同学觉得 “写长提示词就安全”,其实大错特错。手机端要是输入一大段空洞的要求,比如 “生成一篇符合学术规范、逻辑严谨、原创度高的论文段落”,等于没说。AIGC 工具根本抓不住重点,最后生成的内容还是会有明显的机器痕迹。
还有别用 “总结”“概括” 这类词。比如 “总结 XX 文献的核心观点”,生成的内容肯定是高度凝练的机器语言。换成 “用自己的话转述 XX 文献的观点,就像我给同学讲解这篇文献时会说的话”,效果会好很多。
另外,手机端尽量别一次性让它生成太长的内容。超过 300 字的段落,很容易出现重复表达。可以拆成 “先写开头 100 字,重点讲 XX”“接上文,再写 150 字,分析 XX”,分段生成后自己再串联,既能避免 AIGC 痕迹,也方便在手机上随时调整。
🔍结合论文阶段调整:不同部分提示词各有侧重
写引言时,重点是 “有场景感”。手机端提示词可以加入具体的现实问题,比如 “我要写关于乡村振兴中电商作用的引言,你能不能从‘老家村里的苹果卖不出去’这个场景切入,引出电商的必要性?别写得太官方,就像我在跟老乡解释这件事”。
写理论分析时,关键是 “有互动感”。比如 “我不太理解 XX 理论里的‘XX 概念’,你能不能用生活化的例子解释下?就像我在课堂上举手问老师,老师用‘谈恋爱’打比方那种感觉”。这种带着 “请教” 口吻的提示词,生成的内容会更口语化,AIGC 检测时通过率更高。
写结论时,要 “有个人思考”。可以在提示词里加入自己的研究局限,比如 “我的研究只调查了 XX 地区,结论可能不太全面。你帮我写结论时,先总结核心发现,再提一句‘未来可以扩大调查范围’,语气别太绝对,就像我跟导师汇报时会说的话”。
📌最后提醒:生成后一定要 “人工再加工”
不管提示词设计得多好,AIGC 生成的内容都不能直接用。手机端生成后,花 5 分钟做这几件事:把长句改成自己平时说话的短句,删掉那些太学术的 “高大上” 词汇,加入一两个自己研究中的小细节 —— 比如 “根据我采访的 XX 受访者所说”。
这么一套操作下来,既能发挥 AIGC 的辅助作用,又能把 AIGC 占比控制在安全范围。毕竟学校查 AIGC,不是不让用工具,而是怕大家完全依赖工具,丢了自己的思考。所以提示词设计的核心,其实是 “让工具跟着你的思路走”,而不是被工具带着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