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先搞懂小红书文案的「基因密码」
📝 高级指令的「四要素公式」
明确这篇笔记是写给谁看的。学生党和宝妈的关注点天差地别,你得让 AI 知道「说话对象」。比如指令里加上「目标是 25-30 岁油皮女生,每天化妆,怕闷痘」,AI 就不会推荐主打滋润的面霜了。更细一点,还能加「刚换城市工作,皮肤水土不服」,给用户加个「具体困境」,AI 写出来的内容会更有针对性。
把场景拆到「像素级」。别只说「夏天用的防晒霜」,要说「下午 3 点体育课,在操场跑 800 米,怕晒黑又怕流汗糊眼睛」。这里面有时间(下午 3 点)、地点(操场)、动作(跑 800 米)、痛点(晒黑、糊眼睛)。AI 拿到这种指令,才知道该强调「防水防汗」「成膜快不刺眼」,而不是泛泛地说「防晒指数高」。
情绪不是喊口号。别说「写得让人开心点」,要写「拆开快递时,发现包装上有手写小卡片,突然觉得被重视的那种小温暖」。小红书用户吃的是「细节里的情绪」—— 比如写洗发水,不说「用完很舒服」,而是「吹头发时发现梳子没卡住一根头发,摸起来像刚做完护理,忍不住对着镜子多照了两下」。给 AI 一个具体的「情绪载体」,它才不会写得假大空。
直接告诉 AI「用小红书语气」等于白说。你得给它「翻译规则」:多用「谁懂啊!」「亲测有效」「踩雷 / 种草」;少用长句,多换行;把专业词换成大白话,比如「保湿维稳」说成「皮肤状态稳得像老狗」。还可以加一句「结尾留个互动,比如‘你们夏天最怕啥?评论区聊聊’」,引导用户留言。
🌈 让 AI「读懂情绪」的 3 个实操技巧
难过不是「我很难过」,是「走在路上踢到石子,发现鞋跟掉了一块,突然想起昨天刚买的新鞋」。开心不是「我很开心」,是「咬开冰淇淋的瞬间,巧克力脆皮碎掉进领口,凉丝丝的但舍不得擦掉」。给 AI 指令时,把视觉(鞋跟掉了)、味觉(冰淇淋)、触觉(凉丝丝)加进去,情绪自然就出来了。
没人喜欢完美的情绪。小红书里火的笔记,经常带点「小纠结」「小尴尬」。比如写减肥餐,不说「好吃又减脂」,说「明明是减脂餐,却好吃到想舔盘子,吃完有点罪恶但又忍不住计划明天吃啥」。这种矛盾感反而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情绪不是一成不变的。从「烦躁」到「惊喜」,从「怀疑」到「真香」,这种转变最能勾住人。比如写卷发棒:「第一次用差点把头发卷打结,气得想扔了,第二次试着调小温度,卷出来的弧度居然像理发店做的,现在每天出门前必卷 10 分钟」。
📌 指令模板实战:从「废稿」到「爆款」的对比
「写一篇推荐便携风扇的小红书笔记,突出方便携带、风力大,语气亲切点。」
AI 可能会写:「这款便携风扇真的很好用!体积小,方便带出门,风力也很大,夏天必备哦~」—— 干巴巴的,像说明书,谁看啊?
「帮我写一篇小红书笔记,目标是大学生,场景是期末在图书馆复习,空调坏了,汗顺着刘海滴到笔记本上。要写出‘热到烦躁时突然掏出风扇,吹到脖子时的爽感’,加一句吐槽‘早知道这么好用,前几天就不用顶着油头去上课了’,结尾问‘你们图书馆最离谱的事是啥?’」
AI 输出可能是:「谁懂啊家人们!图书馆空调坏的第三天,我刘海已经黏在脑门上了,笔一拿起来全是汗… 幸好从包里摸出这个小风扇,对着脖子吹的瞬间,感觉魂都回来了!风力居然比宿舍的大,巴掌大一个塞包里完全不占地。早知道上周就该带着它,也不至于顶着油头去上早八… 你们图书馆还有啥离谱事?评论区等乐子~」—— 场景、情绪、互动全有了,这才是小红书的味儿。
普通指令: 「写一篇睡眠面膜的推荐,说它补水效果好,适合熬夜党。」
高级指令: 「目标是经常熬夜赶方案的上班族,场景是凌晨 2 点敷着面膜赶 PPT,第二天早上起来摸脸的触感。要写出‘熬夜后脸垮得像被踩过,敷完第二天居然敢素颜去开会’的惊喜,加一句‘就是包装有点贵妇,差点舍不得用’,结尾问‘你们熬夜必用的护肤品是啥?’」
—— 你看,加了具体场景和情绪细节,AI 写出来的内容立刻就有了「代入感」。
🔄 指令优化的「数据反馈法」
🚫 避开这 3 个「指令陷阱」
「写得生动有趣一点,活泼可爱,让人一看就想买,特别有感染力」—— 这些词 AI 根本听不懂。不如换成「像和室友分享好物那样,带点小夸张,比如‘我宣布这是我今年买过最值的东西!’」。
「适合夏天用的产品」等于没说。夏天可能在办公室、在户外、在海边,场景不同,需求天差地别。明确到「中午出去取外卖,太阳晒得胳膊发烫」,AI 才知道该强调「防晒」还是「降温」。
比如推荐粉底液,用户说「要持妆久的」,隐性需求可能是「夏天出油多,怕脱妆尴尬」。指令里加一句「写出‘带妆 8 小时吃火锅,下巴都没花’的场景」,比单纯说「持妆久」管用 10 倍。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