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智能编辑器大对决:Cursor如何通过AI编程挑战VSCode的地位
📌 编辑器战场的新变量:当 AI 成为核心竞争力
编程工具的迭代速度,这几年快得让人咋舌。从最初的记事本敲代码,到后来功能丰富的 IDE,再到现在的智能编辑器,每一步都在重构开发者的工作方式。VSCode 这几年的地位,几乎没人能撼动 ——2024 年的开发者调查显示,全球近 75% 的程序员把它当作主力工具。但最近一年,有个名字频繁出现在技术圈的讨论里:Cursor。

这款主打 AI 编程的编辑器,上线不到两年,用户数已经突破了 300 万。更关键的是,它直接把 “AI 辅助” 从加分项变成了核心功能。和 VSCode 那种 “插件式 AI” 不同,Cursor 从底层就融入了大模型能力。你在写代码时,它不是等你召唤才出来,而是像个随时待命的副驾,预判你的需求。

这种差异,让不少开发者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工具选择。有人说这是 “降维打击”,也有人觉得只是 “锦上添花”。但不可否认的是,Cursor 的出现,确实让编辑器领域的竞争格局有了新的可能。

⚡ Cursor 的撒手锏:AI 不是插件,而是引擎
用过 VSCode 的人都知道,要实现 AI 辅助功能,你得装各种插件 ——Copilot、CodeGeeX、Amazon CodeWhisperer,林林总总十几种。这些插件各有优劣,而且经常需要手动切换。 Cursor 不一样,它把 AI 功能做成了编辑器的 “发动机”。

打开 Cursor 的界面,最显眼的不是菜单栏,而是一个悬浮的 AI 对话框。你写代码时遇到卡壳,直接在框里输入问题,比如 “帮我优化这段循环的性能”,它会直接在代码区生成修改建议,还附带详细解释。更狠的是 “实时补全” 功能,你敲出函数名的前两个字母,它就能根据上下文猜出你要写什么,准确率比 VSCode 的插件高出不少。

有个做后端开发的朋友给我算过一笔账:用 Cursor 写一个用户认证模块,从搭建框架到调试完成,花了不到 40 分钟。同样的任务,他用 VSCode 加 Copilot,平均要 1 小时 20 分钟。“省下来的时间,够我多喝两杯咖啡了。” 他半开玩笑地说。

这种效率提升,来自 Cursor 对代码理解的深度。它不仅能生成单句代码,还能识别整个项目的架构。你给它一段混乱的 JavaScript,让它 “改成 TypeScript 并拆分组件”,它能准确识别依赖关系,生成可直接运行的代码块。这一点,目前 VSCode 的任何插件都很难做到。

🛡️ VSCode 的护城河:生态系统不是一天建成的
VSCode 能稳坐头把交椅这么久,靠的绝不是运气。它的插件市场现在有超过 4 万个扩展,从前端框架到嵌入式开发,几乎没有覆盖不到的领域。你想写 Python?有 Pylance;想调试 React?有 React Developer Tools;甚至连老古董 COBOL 语言,都能找到对应的语法高亮插件。

这种生态优势,Cursor 暂时还没法比。虽然它也支持基本的语言扩展,但很多行业级工具的集成还不到位。比如做 Unity 开发的程序员,VSCode 能无缝对接 Unity 编辑器,而 Cursor 目前还没有官方适配方案。还有那些企业内部开发的私有插件,要迁移到 Cursor 上,成本可不低。

微软的持续投入也让 VSCode 的根基越来越稳。2024 年下半年,他们推出了 “代码洞察” 功能,虽然是基于插件的 AI 增强,但结合了 GitHub 的代码库数据,在某些场景下的表现并不比 Cursor 差。更重要的是,VSCode 的跨平台能力已经深入人心 —— 从 Windows 到 Linux,从 PC 到平板,甚至在浏览器里都能跑,这种兼容性是 Cursor 现阶段难以企及的。

有个做 DevOps 的工程师跟我说,他尝试过用 Cursor 部署服务器脚本,结果发现很多自动化工具的集成出了问题,最后还是换回了 VSCode。“Cursor 就像个性能极强的跑车,但 VSCode 是能适应各种路况的越野车。” 他这个比喻,可能说出了很多开发者的心声。

🧐 真实用户的选择:场景决定工具
脱离具体场景谈好坏,其实没什么意义。我采访了十几位不同领域的开发者,发现他们对这两款编辑器的偏好,和工作内容密切相关。

前端开发者似乎更青睐 Cursor。有个做 React 开发的姑娘告诉我,她用 Cursor 写组件时,只需要输入 “创建一个带搜索功能的列表组件,支持分页和筛选”,不到 10 秒就能得到基础代码,再稍作修改就能用。“以前写这种组件至少要半小时,现在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多测几个兼容问题。”

但做底层开发的程序员,态度就不一样了。一个搞 C 语言开发的大叔直言,他试过用 Cursor 写驱动程序,结果生成的代码里有不少内存泄漏的隐患,还不如自己手写来得踏实。“AI 生成的代码,在逻辑简单的场景下还行,真到了需要精准控制硬件的地方,还是不靠谱。”

数据科学领域的情况更有意思。有人喜欢用 Cursor 处理 Python 数据分析脚本,觉得它对 Pandas、NumPy 这些库的支持很到位;但也有人觉得 VSCode 的 Jupyter Notebook 插件更好用,尤其是在可视化图表的时候,交互体验更流畅。

还有些团队采取了 “混合策略”—— 写业务逻辑时用 Cursor 提速,做系统配置和调试时切回 VSCode。这种灵活搭配,可能代表了未来的一种趋势:工具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根据具体任务灵活切换。

📈 市场的悄然变化:挑战才刚刚开始
从数据来看,Cursor 的增长确实不容忽视。根据 SimilarWeb 的统计,2024 年 Cursor 的月活用户增长率达到了 180%,而 VSCode 的增长率是 23%。虽然基数差距还很大,但这种增速已经让不少人开始关注。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 Stack Overflow 的 2024 年开发者调查中,有 12% 的受访者表示 “已经完全切换到 Cursor”,还有 34% 的人 “偶尔使用 Cursor 作为辅助工具”。这意味着近一半的开发者已经接触过这款新兴编辑器,这个渗透速度相当惊人。

但 VSCode 的市场份额依然稳固。微软官方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VSCode 的月活用户突破了 2000 万,而且企业用户占比持续上升 —— 很多大公司把 VSCode 纳入了标准化开发环境,这种惯性不是轻易能打破的。

有意思的是,两者的更新策略最近都有了新动作。Cursor 在 2025 年初推出了 “团队协作” 功能,明显是在对标 VSCode 的 Live Share;而 VSCode 则加快了 AI 功能的整合,最近几个版本里,把 Copilot 的功能深度集成到了核心编辑器里,不再需要单独安装插件。

这种相互借鉴、相互竞争的态势,最终受益的还是开发者。不管谁能笑到最后,工具的进步总会让编程这件事变得越来越轻松。

🚀 未来的编辑器该是什么样?
讨论 Cursor 和 VSCode 的竞争,其实更像是在探讨未来编程工具的形态。AI 到底会在编辑器里扮演什么角色?是单纯的辅助工具,还是核心驱动力?

Cursor 的思路很明确:让 AI 主导编程流程。它的创始人在一次采访中说过,“未来的程序员不应该花时间写重复代码,而应该专注于逻辑设计和问题解决”。这种理念下,编辑器会越来越像一个 “代码翻译官”—— 你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它负责转换成可执行的代码。

VSCode 则代表了另一种路径:AI 作为增强工具,最终还是服务于开发者的既有习惯。微软的产品经理曾表示,“我们不想改变开发者的工作方式,而是让他们用原来的方式做得更好”。这种保守中带着创新的策略,或许更符合大多数人的接受节奏。

不管哪种路径,有几个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代码编辑器会越来越 “聪明”,对自然语言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跨设备协作会越来越无缝。或许再过几年,我们回头看现在的争论,会觉得就像当年讨论 “用不用语法高亮” 一样,早已不是问题。

对于现在的开发者来说,与其纠结哪个工具更好,不如花时间研究怎么用好这些工具。毕竟,真正决定编程效率的,从来不是编辑器本身,而是使用它的人。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作者头像

AI Insight

专栏作者

专注于AI技术前沿动态,为您带来最新的AIGC资讯和深度分析。

73 篇文章 1077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