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AI 检测工具哪个准确率高?移动版推荐 + 生成内容识别技巧分享
现在市面上 AI 检测工具越来越多,可准确率却参差不齐。像之前南方都市报做过一个测评,拿老舍的《林海》去测试,结果有 7 款工具准确检测出是人类写的,但茅茅虫直接判定 99.9% 是 AI 生成的,万方也把 35.6% 的内容标成 AI,这误判率也太高了吧。而朱雀、知网这些工具在检测 AI 生成的散文《林海》时表现就好多了,万方和朱雀都能 100% 准确识别,可知网、挖错网这些却漏检了,AI 率检测结果低得可怜。这说明不同工具在不同类型文本的检测上差异很大,没有一款工具能保证在所有情况下都准确。

再看看高校里的情况,现在好多学校都把 AI 检测纳入毕业论文要求了。可问题也不少,学生自己写的论文经常被误判,像有的学生引用北大核心参考文献都被说是 AI 生成的。而且不同平台检测结果差异明显,同一篇完全由 AI 生成的论文,在不同系统里的检测结果能差好多。还有学生为了降低 AI 率,不得不把论文改得逻辑混乱,加了好多 “我们” 这样的赘词,好好的论文质量都下降了。

在移动版推荐方面,目前专门针对 AI 检测的移动应用还不是很多。不过有些工具在移动端的使用体验还不错。比如朱雀 AI 检测助手,虽然没有专门的移动版应用,但通过手机浏览器也能使用,检测速度挺快的,界面操作也很直观。它不仅能检测文本,还支持 AI 图片检测,覆盖 DeepFake 和扩散模型,功能挺强大的。还有 “南方 AI 校对”,在粤学习客户端上线,虽然主要功能是校对,但也能对文本进行一定程度的 AI 检测,而且每天有免费的使用次数。

说到生成内容识别技巧,这里面学问可不少。先看图片识别,有三个小技巧很实用。一是留意光线矛盾,真实图像光线自然,AI 图像经常会出现人物与背景光线方向不符的情况。二是注意像素断层,把图像边缘放大,真实图像过渡平滑,AI 图像可能会出现像素断层、锯齿状。三是反向搜索,利用识图工具上传图像,如果源自 AI 绘图平台,那就是虚假图像。

对于文本识别,同样有三个技巧。一是关注细节模糊的地方,真实文本细节丰富,AI 文本经常模糊,像 “昨天某时发生某事”,却没有具体地点、人物等信息,这种就得警惕。二是注意逻辑断裂,逻辑连贯是真文的特点,AI 文本容易出现因果衔接不上的情况。三是检查重复语病,AI 生成的内容很容易出现连续相同表述或用词不当的问题。

另外,Google DeepMind 研究出的 SynthID-Text 水印技术也很厉害。它通过改变采样方法,在不影响文本质量的前提下添加水印,检测时评估词汇在水印函数下的评分就能判断是否是 AI 生成的。这种事前检测的方法能有效提高检测精度,不过目前还需要大语言模型的提供者在生成时就预先加入水印。

还有一种方法是结合多种检测工具。因为不同工具的检测标准和算法不同,单一工具可能会出现误判或漏检的情况。比如一篇文章,用朱雀检测可能被判定为 AI 生成,用 IsGPT 检测却显示是人工撰写的。所以多使用几款工具进行交叉验证,能更准确地判断内容是否由 AI 生成。

总之,选择 AI 检测工具时,要综合考虑准确率、误判率以及适用场景。移动版工具虽然目前选择不多,但像朱雀 AI 检测助手和 “南方 AI 校对” 也能满足基本需求。在识别生成内容时,结合图片和文本的识别技巧,再利用水印技术和多工具交叉验证,能大大提高识别的准确性。大家在使用这些工具和技巧时,也要保持理性,毕竟 AI 检测技术还在不断发展,误判的情况还是可能会发生的。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作者头像

AI Insight

专栏作者

专注于AI技术前沿动态,为您带来最新的AIGC资讯和深度分析。

83 篇文章 3335 关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