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 App 第一眼就舒服了,没有花里胡哨的设计。主界面就三个板块:「新建任务」「历史数据」「模板库」,连我那对手机不太灵光的同事都能一眼看懂。
点击「新建任务」后,选择行业分类时,医疗和金融的选项放在最前面,显然是主打方向。点进医疗领域,细分选项居然有「电子病历」「影像报告」「药品流通数据」,金融那边更细,「信贷记录」「交易流水」「风险评估模型」都给你列得明明白白。
最让我惊喜的是智能推荐功能。第一次用的时候选了「住院病历合成」,系统直接跳出「是否需要包含 ICD-10 编码?」「是否添加检验指标参考范围?」,这些都是医疗数据的关键点啊!后来才发现,它会根据你选的细分类型,自动匹配行业特有的数据维度,这点比很多电脑端工具都贴心。
之前用电脑版的合成数据工具,生成 1000 条带复杂关系的医疗数据,没个三五分钟下不来。但 SyntheticAI data 移动端居然能做到30 秒内出结果,这速度真的惊到我了!
测试过生成 500 条信用卡交易记录,包含消费地点、金额、时间、商户类型这些维度,点击生成后,进度条唰唰走,还没等我切出去刷个朋友圈,就提示完成了。更牛的是,生成的同时会自动做数据校验 —— 比如信用卡号的校验位是否正确,交易时间是否符合商户营业时间,这些细节都帮你搞定。
不过有个小缺点:生成超过 1 万条数据时,手机会发热,而且需要保持前台运行,中途切后台可能会中断。客服说这是移动端硬件限制,后续会优化,希望快点解决吧。
重点来了,合成数据长得再快,不像真的有啥用?这方面 SyntheticAI data 移动端真的下了功夫。
拿医疗数据来说,生成的「门诊病历」里,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的逻辑是通的。比如我试过生成一个「糖尿病患者的随访记录」,系统不仅会自动关联之前的用药记录,还会根据血糖值变化调整医嘱内容,连「糖化血红蛋白检测频率」这种专业细节都没出错。
金融数据更绝。生成「贷款审批数据集」时,它会自动加入「年龄与还款能力的相关性」「职业类型对逾期率的影响」这些隐藏逻辑。我把生成的数据导入风控模型测试,居然能跑出和真实数据高度相似的坏账率曲线,这质量,拿去做模型训练完全没问题!
必须吐槽一下:偶尔会出现「数据格式不统一」的情况。比如生成金融交易数据时,有的记录里金额带小数点后两位,有的居然只保留整数,虽然可以手动调整,但还是希望系统能自动校准。
这一点我必须吹爆!毕竟是处理敏感领域数据,SyntheticAI data 移动端在隐私保护上简直做到了极致。
首先,本地生成模式太赞了!在设置里可以勾选「数据仅在本地设备生成」,意味着所有计算都在你手机里完成,不会上传到云端。我用抓包工具测试过,勾选这个模式后,网络请求里完全看不到任何数据内容,只有一些基础的版本校验信息。
其次,生成的数据会自动做「去标识化处理」。比如医疗数据里的姓名、身份证号,系统会用随机字符串替代,但性别、年龄这些不涉及隐私的维度又能保持统计特征。金融数据里的银行卡号、手机号更是直接用掩码显示,想导出原始格式都得输入二次密码。
用过不少合成数据工具,要么偏技术领域,要么只懂一个行业。但 SyntheticAI data 移动端明显是下了苦功研究医疗和金融的特性。
医疗方面,它内置了最新的医保编码库,生成费用数据时能自动匹配诊疗项目对应的收费标准,甚至能区分不同地区的医保报销比例。上次帮社区医院的朋友测试,生成的慢性病管理数据里,居然包含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里的药品使用频率,这细节真的太到位了。
金融领域更厉害,能识别监管政策要求。生成信贷数据时,会自动规避年化利率超过 36% 的情况,还会根据最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自动限制可收集的用户敏感字段数量。有次想生成包含用户婚姻状况的贷款申请数据,系统直接弹出提示:“根据银保监会最新规定,该字段非必要采集项,是否确认添加?” 这种合规意识,比很多金融科技公司的产品都强。
最让我觉得 “够用” 的是它的导出和对接能力。生成的数据可以直接导出为 CSV、Excel,甚至支持 JSON 格式,方便导入各种分析工具。更牛的是,能直接对接常用的数据分析平台,比如 Tableau、Power BI 的移动端,导出后一键跳转就能生成可视化图表。
模板库也很实用,里面有现成的「医院门诊量预测数据集」「信用卡欺诈检测样本」等模板,直接套用就能生成符合特定场景的数据。我算了下,用模板生成比自己从头设置参数,至少能节省 60% 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