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的肿瘤靶向治疗领域,耐药性难题的破解成为核心方向。中国生物制药开发的四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TQB3002,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对 EGFR 单突变、双突变及三突变(如 L858R/T790M/C797S)的强效抑制能力,尤其对三代 EGFR-TKI 耐药的 C797S 突变效果更优。这款药物通过全新大环类结构设计,不仅在激酶活性和选择性上优于奥希替尼,还在动物模型中实现了剂量依赖性的肿瘤退缩,且安全性风险较低,目前已进入中国 Ⅰ 期临床试验。
免疫治疗在 2025 年呈现出多维度的创新。艺妙神州研发的靶向 GUCY2C 的 CAR-T 细胞疗法 IM96,成为全球首个中美双批的实体瘤 CAR-T 药物,针对胃癌和结直肠癌的早期临床数据令人振奋:疾病控制率达 74%,客观缓解率 50%,中位总生存期超过 17 个月,且安全性优异。这种疗法通过靶向胃肠道肿瘤高表达的 GUCY2C 抗原,为晚期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联合治疗在 2025 年成为提升疗效的关键手段。阿斯利康与第一三共合作开发的 Datroway(Dato-DXd)作为 TROP2 ADC,在治疗 HR 阳性、HER2 阴性乳腺癌时,与化疗相比显著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期,疾病进展风险降低 37%。而 Lumakras(sotorasib)与 Vectibix(panitumumab)的联合方案,则在 KRAS G12C 突变的转移性结直肠癌中获得 FDA 批准,为这类难治性肿瘤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AI 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愈发广泛。Insilico Medicine 利用 AI 平台仅用 30 天就开发出肝细胞癌的潜在治疗药物,并设计出新型靶向分子,同时 AI 模型可通过分析患者病历预测生存率,准确率超过 80%。这种 “端到端” 的 AI 药物发现模式,正在加速新药研发进程。
细胞疗法在 2025 年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星汉德生物的 SCG142 作为 HPV 特异性 TCR-T 疗法,针对宫颈癌、口咽癌等 HPV 相关肿瘤,通过高亲和力 TCR 和新型嵌合开关受体设计,在临床前研究中克服了免疫抑制微环境,实现了强效抗肿瘤活性。而普基仑赛作为国内首款儿童白血病 CAR-T 产品,在复发 / 难治性 B 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实现了 100% 的完全缓解率,且安全性良好。
2025 年的肿瘤治疗更加注重患者的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LAURA 研究显示,奥希替尼在不可切除 III 期 EGFR 突变 NSCLC 的巩固治疗中,不仅显著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期(39.1 个月 vs 5.6 个月),还通过 PROs 评估证实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未受显著影响,副作用可控。TROPION-Lung01 研究中,Dato-DXd 不仅延长了晚期非鳞状 NSCLC 患者的生存期,还显著延缓了呼吸困难、疼痛等症状的恶化,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