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营经济促进法》落地满月:发改委 “组合拳” 如何打破市场准入壁垒?
? 法律出鞘:从 “政策红利” 到 “法治保障” 的跨越
? 破除壁垒:发改委亮出 “三板斧”
2025 年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从 117 项缩减至 106 项,压减比例达 9.4%。像电视剧制作、药品批发零售等领域的审批直接取消,公章刻制业从许可制改为备案制,企业办事 “跑腿次数” 大幅减少。更关键的是,发改委建立起 “全国一张清单” 动态调整机制,任何地方擅自增设准入限制都将被纳入 “信用中国” 黑名单。
从 4 月 29 日起,发改委联合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为期半年的市场准入壁垒清理行动,重点整治 “审批依据法律效力不足”“对外地企业设置准入限制” 等 15 类问题。截至 7 月 1 日,甘肃已清理隐性壁垒 340 余项,包头市市场准入相关许可事项审批通过率达 100%。值得注意的是,企业遇到壁垒可直接登录发改委官网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专栏反映,官方承诺 “件件有回音”。
在招标投标领域,今年 1-4 月民营企业中标率同比提高 5 个百分点,一亿元以下项目民企中标数量占比超 80%。发改委还创新推出 “执法码” 和 “营商码”,企业扫码即可查询审批进度,执法部门扫码才能进入企业检查,从源头减少 “任性执法”。
? 地方突围:从海南航天到西双版纳旅拍的启示
过去民企想发射火箭,只能 “蹭” 酒泉发射场的工位,审批周期长达 18 个月。2025 年新版负面清单将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审批” 纳入管理,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场借此实现 “企建民用”,星际荣耀等民企在文昌形成 “制造 - 发射 - 回收” 全产业链,2024 年园区营收突破 200 亿元。
针对新业态监管空白,当地简化旅拍企业登记流程,推行 “证照分离” 改革,实现 “即申即办”。截至 2025 年 4 月,告庄景区旅拍经营户从 2020 年的 60 户激增至 290 户,个体工商户占比超 92%。这种 “标准引领 + 场景开放” 的模式,正在低空经济、智能无人体系等领域复制推广。
⚖️ 挑战与破局:制度创新与执行效能的博弈
尽管法律明确禁止 “玻璃门”“弹簧门”,但部分地区仍变相设置准入限制。例如某半导体企业被列入 “实体清单” 后,关键设备进口周期延长至 18 个月,暴露出国际竞争中的 “非对称博弈” 问题。对此,发改委建立 “中央 - 省 - 市” 三级督办机制,对久拖不决的案例直接约谈地方负责人。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 35 万亿元,但区域分化明显 —— 中西部民企贷款覆盖率不足东部的 60%。法律为此开辟 “绿色通道”,允许民企用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权利质押融资,福州欧龙光学就凭借专利质押拿到年化 1% 的贴息贷款,利率比传统信贷低 40%。
随着数据合规、知识产权保护要求提升,中小企业合规成本年均增长 12%,而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仅 6.8%。法律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组合拳破解 “合规挤压创新”,例如对科创型民企给予 150% 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将合规成本转化为创新动能。
? 未来展望:从 “有法可依” 到 “良法善治”
司法部正在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细则》,拟对 “公平竞争审查”“权益救济” 等条款细化操作指引。国家发改委同步推进 “1+N” 政策体系建设,计划年内出台能源、交通等领域的专项准入清单。
发改委官网已上线 “民营经济服务专区”,集成政策解读、诉求响应、融资对接等功能。企业通过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专栏提交的问题,平均办理时长缩短至 7 个工作日。未来还将引入 AI 智能分析,精准识别隐性壁垒和政策执行偏差。
法律为民营企业 “走出去” 提供法治保障,今年一季度民企进出口增长 5.8%,占全国外贸总值的 56.8%。在 “一带一路” 沿线,民营基建企业凭借 “合规 + 创新” 模式,中标项目金额同比增长 32%,正从 “跟随者” 向 “规则制定者” 转变。